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詩詞欣賞

杜甫《春望》原文、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移動版] 飄零書生604

 

【賞析】:

全詩以“望”字貫穿始終。詩題“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對大地回春的自然季節(jié)而觸景生情,企盼恢復國家安定繁榮的局面。

開頭兩句承接題目,寫春日遠望所見的總印象。國都淪陷,山河依舊,人事全非。“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天!安菽旧睢眲t接“國破”而言,人民逃難離散,草木任其瘋長,一片荒涼。這兩句都用了轉(zhuǎn)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順折,章法顯出變化!皣啤钡臄嘣珰埍谂c“城春”的生機蓬勃構成鮮明的對比。這一對比,突出勾畫了長安城淪陷后的破敗景象,寄寓了詩人感時憂國的深沉感慨。宋朝司馬光十分欣賞這一聯(lián):“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此言‘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保ㄒ姟稖毓m(xù)詩話》)

頷聯(lián)由遠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寫鏡頭。各注本對這兩句的理解有分歧。焦點在于,究竟是誰“濺淚”,誰“驚心”。一種解釋是詩人自己對花而濺淚,聞鳥而驚心。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句中的主語是“花”,是“鳥”;ㄒ颉案袝r”在濺淚,鳥為“恨別”而驚心。這看似不合理,其實是用了移情法。花、鳥本是自然物,現(xiàn)在由于詩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們身上,覺得它們也通人情;ǘ浜,是感傷時局在落淚,鳥兒跳躍,是因為生死別離而心緒不寧。這樣寫,比直抒自己內(nèi)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濃郁,效果更強烈。如同說“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樣,寫的就不僅僅是個人的感受,而是表現(xiàn)當時遭受戰(zhàn)亂之苦的許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就難以恰切形容。

頸聯(lián)又因遠觀、近察,從翹首望轉(zhuǎn)低頭思,感情也自然地從傷悼國破過渡到思念親人。表現(xiàn)手法上,也就從寓情于景,轉(zhuǎn)為直抒胸臆了!斑B三月”指戰(zhàn)禍延續(xù)到三月,即寫本詩的時間。事實上,安史叛亂是前年的十一月開始的,杜甫受困長安也有七八個月了。他說過:“去年潼關破,妻兒隔絕久”(《述懷》),“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對雪》)。詩人身陷長安,妻兒、弟妹的生死不明,才發(fā)出“家書抵萬金”的慨嘆。  本詩先是分頭寫了國破和春來兩種景,接著寫了“感時”和“恨別”兩種情。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時”,“家書”承接“恨別”,而親人的“別”,正是由于戰(zhàn)亂的“時”造成的。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章法非常嚴密。杜甫在詩中把家愁同國憂交織起來,深刻地表現(xiàn)了正直知識分子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正是“沉郁頓挫”的精神實質(zhì)。

詩的最后兩句堪稱神來之筆。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緒滿懷的白發(fā)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讀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沒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卻為“感時”、“恨別”所困,終至煩躁不安,頻頻抓撓頭發(fā)。盡管詩人這時才四十五歲,但因終日愁情熬煎,頭發(fā)愈來愈少,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從章法上看,這一聯(lián)是把前面分別抒寫的“感時”、“恨別”兩種感情統(tǒng)一起來,收結(jié)全篇。作者選用搔發(fā)這一下意識動作把滿腔的愁情變成了可見可感的生動形象,很自然地引導讀者進入詩的意境,產(chǎn)生共鳴。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