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詩詞欣賞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移動版] 東方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注釋: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時間。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自興建至盛唐時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稱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樹的梢頭。

竹徑:竹林叢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處:幽靜之處。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山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鳥性:禽鳥的習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杖诵模菏谷诵闹械碾s念消除。空: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

萬籟:一切聲音;[:空穴里發(fā)出的聲。這里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后禪院。俱:副詞。全都。寂:沉寂,聽不到。但:只。馀:剩下。鐘磬音:敲擊鐘磐所發(fā)出的聲音。磐: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像缽,銅鐵鑄成。寺院誦經(jīng)、齋供時以鐘磐之聲為號,發(fā)動用鐘,止歌用磐。

在線朗讀:

韻譯:

清晨進入這座古老寺廟,    旭日正照著高高的樹林。

一條竹徑通向幽靜處所,     禪房周圍花木郁郁蔥蔥。

山林的美景使百鳥歡悅,    潭水倒影讓人雜念全消。

一切聲響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鐘磐聲在空中回蕩。

翻譯: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頭,沐浴著朝陽的輝光,

蜿蜒的小路漸漸通向幽僻處,忽見花木繁茂,禪房就在花中央。

山光催起鳥兒宛轉歌唱,清潭將人心的污垢滌蕩。

深山萬物呵,靜得沒有其他聲響,只有鐘罄的一脈余音,在晨空中縈旋回蕩。

簡析:

常熟虞山是蘇南風景名區(qū),現(xiàn)已辟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虞山北麓的興福寺是佛教名剎,景致更加迷人。寺中禪院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這首詩,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成為興福寺面龍點睛之筆。常建題詩時的興福寺,風貌肯定與今日不同,但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如高林、竹徑,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讓人們從中領悟到常建詩中所傳達出的意境。

詩境依游覽的過程逐步展開。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詩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勝境的向往之切。大約趕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門,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時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時間的推移,也描繪了古寺的總體風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寧靜的安謐。詩的第二聯(lián)是入寺之后的經(jīng)歷,沿著竹林間的一條小徑走去,小徑盡處是僧侶的寮房。這里花木抉疏綠草如茵,氣氛更顯得安詳、幽雅。句中的“幽處”、“花木深”,既表現(xiàn)出獨特的環(huán)境氛圍,也傳達出詩人欣賞、贊嘆之情。詩的第三聯(lián)正面寫詩人觀賞的感受。這兩句說,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凈盡。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說這里是禽鳥與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氣氛。后一句是就人與自然環(huán)境而言,說這里的山光水色不僅可以娛悅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凈化人的靈魂。游人在塵世煩躁、疲憊的心態(tài),一到這里經(jīng)過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復,使精神升華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巖石之間的反映;“潭影”則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這樣寫不僅從結構上與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應,而且使“初日”貫穿始終,更加突現(xiàn)這輪初日,讓人覺得這里的陽光有特殊的魅力.讀者終于領悟到,詩人寫“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輪“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這里的山光、潭影獲得了“悅鳥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陽光等等變得清潔、寧靜、安詳、和平,從而構成破山寺這一塊凈土。詩的尾聯(lián)點破了這種對佛教法力的禮贊。詩人說,此時此刻,外界的一切聲響似乎都沉寂了,遠逝了,只有悠長的鐘聲和清脆的磬聲在回蕩,在遠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贊許覺悟。詩人整個身心都融進濃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寫游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勝。

全詩層次分明,意境渾融,意味濃厚,歷來廣為傳誦。由本詩演化出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賞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shù)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lián)“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huán)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lián)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劃打下了基礎。

頷聯(lián)“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lián),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边@一聯(lián)的美,不僅體現(xiàn)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xiàn)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xiàn)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zhí)著追求。

頸聯(lián)“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是從內心的感受的來描繪后禪院的清靜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鳥兒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無比,令近潭觀水者忘卻心中的一切雜念。這就更加襯托出其景之幽靜佳絕。一個“悅”字,賦予鳥兒以人的靈性,向讀者傳達了鳥音關關的畫外音。一個“空”字,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靜趣。

尾聯(lián)“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從聽覺感受方面來表現(xiàn)后禪院的幽靜。萬籟俱靜,實難以名狀,于是詩人采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以“鐘磬”的清音裊裊來反襯山寺后禪房的幽靜,從而以動映靜,給人以靜的感受,收到“鳥鳴山更幽”般的強烈藝術效果。

與一般五律不同,這首詩起首兩句即形成對仗,而其頷聯(lián)的“通幽處”和“花木深”卻苛求工對,即吳喬《圍爐詩話》中所謂的“偷春格”和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稱的“蜂腰”,從而形成五言律詩的一種變格,實現(xiàn)一種別致的節(jié)奏美。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