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jīng)典名著 > 正文

儀禮注疏卷三十一 喪服第十一在線閱讀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請你點(diǎn)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卷三十一 喪服第十一

  繼父同居者。

[疏]“繼父同居者”。
  ○釋曰:繼父本非骨肉,故次在女子子之下。案《郊特牲》云:夫死不嫁,終身不改。詩恭姜自誓不許再歸,此得有婦人將子嫁而有繼父者,彼不嫁者,自是貞女守志,而有嫁者,雖不如不嫁,圣人許之,故《齊衰三年章》有繼母,此又有繼父之文也。

傳曰:何以期也?《傳》曰:“夫死,妻稚,子幼,子無大功之親,與之適人。而所適者,亦無大功之親,所適者以其貨財(cái)為之筑宮廟,歲時使之祀焉,妻不敢與焉!比羰,則繼父之道也。同居則服齊衰期,異居則服齊衰三月。必嘗同居,然后為異居,未嘗同居,則不為異居。妻稚,謂年未滿五十。子幼,謂年十五已下。子無大功之親,謂同財(cái)者也。為之筑宮廟於家門之外,神不歆非族。妻不敢與焉,恩雖至親,族已絕矣。夫不可二,此以恩服爾。未嘗同居,則不服之。

[疏]“傳曰”至“異居”。
  ○釋曰:“何以期也”者,以本非骨肉,故致問也!皞髟弧币严,并是引舊傳為問答。自此至齊衰期,謂子家無大功之內(nèi)親,繼父家亦無大功之內(nèi)親,繼父以財(cái)貨為此子筑宮廟,使此子四時祭祀不絕,三者皆具,即為同居,子為之期,以繼父恩深故也。言妻不言母者,已適他族,與己絕,故言妻,欲見與他為妻,不合祭己之父故也。云“異居則服齊衰三月。必嘗同居,然后為異居”者,此一節(jié)論異居,繼父言異者,昔同今異,謂上三者若闕一事,則為異居。假令前三者仍是具,后或繼父有子,即是繼父有大功之內(nèi)親,亦為異居矣。如此,父死為之齊衰三月,入下文《齊衰三月章》繼父是也。云必嘗同居然后為異居者,欲見前時三者具,為同居,后三者一事闕,即為異居之意。云“未嘗同居,則不為異居”,謂子初與母往繼父家時,或繼父有大功內(nèi)親,或已有大功內(nèi)親,或繼父不為已筑宮廟,三者一事闕,雖同在繼父家,亦名不同居,繼父全不服之矣。
  ○注“妻稚”至“服之”。
  ○釋曰:鄭知“妻稚謂年未滿五十”者,案《內(nèi)則》妾年五十閉房,不復(fù)御,何得更嫁?故未滿五十也。云“子幼謂年十五已下”者,案《論語》云“可以讬六尺之孤”,鄭亦云“十五已下”,知者,見《周禮·鄉(xiāng)大夫職》云:“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逼叱咧^年二十,六尺謂年十五。十五則受征役,何得隨母,則知子幼十五已下。言“已下”則不通十五,以其十五受征,明據(jù)十四至年一歲已上也。云“大功之親謂同財(cái)”者,下記云“小功巳下為兄弟”,則小功已下疏,故得兄弟之稱。則大功之親容同財(cái)共活可知。云“為之筑宮廟於家門之外”者,以其中門外有己宗廟,則知此在大門外筑之也。必在大門外筑之者,神不歆非族故也。若在門內(nèi),於鬼神為非族,恐不歆之,是以大門外為之。隨母嫁得有廟者,非必正廟,但是鬼神所居曰廟,若《祭法》云“庶人祭於寢也”,神不歆非族,《大戴禮》文。云“夫不可二”者,據(jù)傳云妻,明據(jù)繼父而言,以其與繼父為妻,不可更於前夫?yàn)槠薅溃试品虿豢啥。云“此以恩服爾”者,并解為繼父期與三月。云“未嘗同居則不服之”者,以其同居與異居有服,明未嘗同居不服可知。

為夫之君。傳曰:何以期也?從服也。

[疏]“為夫之君傳曰”至“從服也”。
  ○釋曰:此以從服,故次繼父下。但臣之妻皆稟命於君之夫人,不從服小君者,欲明夫人命亦由君來,故臣妻於夫人無服也。不直言夫之君而言為者,以夫之君而言為者,以夫之君從服輕,故特言為夫之君也。傳曰“何以期”者,問比例者,怪人疏而同親者,故發(fā)問。云“從服也”,以夫?yàn)榫龜,故妻從服期也?/p>

姑、姊妹、女子子適人無主者,姑、姊妹報(bào)。

[疏]“姑姊”至“姊妹報(bào)”。
  ○釋曰:此等親出適,已降在大功,雖矜之服期,不絕於夫氏,故次義服之下。女子子閒在上,不言報(bào)者,女子子出適大功,反為父母,自然猶期,不須言報(bào),故不言也。姑對侄,姊妹對兄弟出適,反為侄與兄弟大功,侄與兄弟為之降至大功,今還相為期,故須言報(bào)也。

傳曰:無主者,謂其無祭主者也。何以期也?為其無祭主故也。無主后者,人之所哀憐,不忍降之。

[疏]“傳曰”至“主者也”。
  ○釋曰:云“無主者謂其無祭主”者,無主有二:謂喪主、祭主。傳不言喪主者,喪有無后,無無主者,若當(dāng)家無喪主,或取五服之內(nèi)親,又無五服親,則取東西家,若無則里尹主之。今無主者,謂無祭主也,故可哀憐而不降也。
  ○注“無主”至“降之”。
  ○釋曰:云“人之所哀憐”者,謂行路之人,見此無夫復(fù)無子而不嫁,猶生哀{敏心},況侄與兄弟及父母,故不忍降之也。若然,除此之外,馀人為之服者,仍依出降之服,而不服加,以其馀人恩疏故也。不言嫁而云適人者,若言適人,即謂士也;若言嫁之,嫁之乃嫁於大夫,於本親又以尊降,不得言報(bào),故云適人不言嫁。

為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

[疏]“為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
  ○釋曰:此亦從服輕,於夫之君及姑姊妹女子子無主,故次之。言“為”者,亦如為夫之君也。

傳曰:何以期也?從服也。父母、長子,君服斬。妻,則小君也。父卒,然后為祖后者服斬。此為君矣,而有父若祖之喪者,謂始封之君也。若是繼體,則其父若祖有廢疾不立。父卒者,父為君之孫,宜嗣位而早卒,今君受國於曾祖。

[疏]“傳曰”至“者服斬”。
  ○釋曰:云“父母長子君服斬”者,欲見臣從君服期。若然,君之母當(dāng)在齊衰,與君父同在斬者,以母亦有三年之服,故并言之。云“妻則小君也”者,欲見臣為小君,期是常,非從服之例。云“父卒然后為祖后者服斬”者,傳解經(jīng)臣為君之祖父母服期,若君在,則為君祖父母從服期。
  ○注“此為”至“尊祖”。
  ○釋曰:云“此為君矣,而有父若祖之喪者,謂始封之君也”者,若《周禮·典命》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大夫四命,出封皆加一等,是五等諸侯為始封之君非繼體,容有祖父不為君而死,君為之?dāng),臣亦從服期也。云“若是繼體,則其父若祖有癈疾不立”者,此祖與父合立,為癈疾不立,己當(dāng)立,是受國於曾祖。若然,此二者自是不立,今君立不關(guān)父祖。又云“父卒者,父為君之孫宜嗣位而早卒,今君受國於曾祖”者,此解傳之“父卒”耳。鄭意以父祖有癈疾,必以今君受國於曾祖,不取受國於祖者。若今君受國於祖,祖薨,則群臣為之?dāng),何得從服期?故鄭以新君受國於曾祖。若然,曾祖為君薨,群臣自?dāng)服斬,若君之祖薨,君為之服斬,臣從服期也。若然,父卒者,父為君之孫,宜嗣位而早卒,則君之祖亦是癈疾,或早死不立,是以君之父受國於祖,復(fù)早卒,今君乃受國於曾祖也。趙商問:“己為諸侯,父有癈疾,不任國政,不任喪事,而為其祖服,制度之宜,年月之?dāng)嘣坪?”答云:“父卒為祖后者三年斬,何疑?”趙商又問:“父卒為祖后者三年,已聞命矣。所問者,父在為祖如何?欲言三年則父在,欲言期,復(fù)無主,斬杖之宜,主喪之制,未知所定!贝鹪唬骸疤熳又T侯之喪,皆斬衰,無期!北酥九c此注相兼乃具也。

妾為女君。

[疏]“妾為女君”。
  ○釋曰:妾事女君,使,與臣事君同,故次之也。以其妻既與夫體敵,妾不得體夫,故名妾。妾,接也,接事適妻,故妾稱適妻為女君也。

傳曰:何以期也?妾之事女君,與婦之事舅姑等。女君,君適妻也。女君於妾無服,報(bào)之則重,降之則嫌。

[疏]“傳曰”至“姑等”。
  ○釋曰:傳意謂妾或是妻之侄娣同事一人,忽為之重服,故發(fā)問也。答曰“妾之事女君與婦之事舅姑等”者,婦之事舅姑亦期,故云“等”。但并后匹適,傾覆之階,故抑之,雖或侄娣,使如子之妻,與婦事舅姑同也。
  ○注“女君”至“則嫌”。
  ○釋曰:云“女君於妾無服”者,諸經(jīng)傳無女君服妾之文,故云無服。必?zé)o服者,鄭解其不服之意,是以云“報(bào)之則重”。還報(bào)以期,無尊卑降殺,大重也。云“降之則嫌”者,若降之大功、小功,則似舅姑為適婦庶婦之嫌,故使女君為妾無服也。

婦為舅姑。

[疏]“婦為舅姑”。
  ○釋曰:文在此者,既欲抑妾事女君,使如事舅姑,故婦事舅姑在下,欲使妾情先於婦,故婦文在后也。

傳曰:何以期也?從服也。

[疏]“傳曰”至“從服也”。
  ○釋曰:問之者,本是路人,與子判合,則為重服,服夫之父母,故問也。云“從服也”者,答辭既得體,其子為親,故重服,為其舅姑也。

夫之昆弟之子。男女皆是。

[疏]“夫之昆弟之子”。
  ○注“男女皆是”。
  ○釋曰:《檀弓》云:“兄弟之子猶子也!鄙w引而進(jìn)之,進(jìn)同己子,故二母為之,亦如已子服期也。云“男女皆是”者,據(jù)女在室與出嫁,與二母相為服同期與大功,故子中兼男女,但以義服情輕,同婦事舅姑,故次在下也。

傳曰:何以期也?報(bào)之也。

[疏]“傳曰何以期也報(bào)之也”。
  ○釋曰:“報(bào)之”者,二母與子本是路人,為配二父,而有母名,為之服期,故二母報(bào)子還服期。若然,上世叔之下不言報(bào),至此言之者,二父本是父之一體,又引同己子,不得言報(bào),至此本疏,故言報(bào)也。

公妾、大夫之妾為其子。

[疏]“公妾大夫之妾為其子”。
  ○釋曰:二妾為其子,應(yīng)降而不降,重出此文,故次之。

傳曰:何以期也?妾不得體君,為其子得遂也。此言二妾不得從於女君尊降其子也。女君與君一體,唯為長子三年,其馀以尊降之,與妾子同也。

[疏]“傳曰”至“遂也”。
  ○釋曰:傳嫌二妾承尊應(yīng)降,今不降,故發(fā)問。答云“妾不得體君為其子得遂也”者,諸侯絕旁期,為眾子無服,大夫降一等,為眾子大功。其妻體君,皆從夫而降之,至於二妾賤,皆不得體君,君不厭妾,故自為其子得伸,遂而服期也。
  ○注“此言”至“同也”。
  ○釋曰:云“唯為長子三年”,更云“其馀”,謂己所生第二已下,以尊降,與妾子同,諸侯夫人無服,大夫妻為之大功也。

女子子為祖父母。

[疏]“女子子為祖父母”。
  ○釋曰:章首已言“為祖父母”,兼男女,彼女據(jù)成人之女,此言“女子子”,謂十五許嫁者,亦以重出其文,故次在此也。

傳曰:何以期也?不敢降其祖也。經(jīng)似在室,傳似已嫁。明雖有出道,猶不降。

[疏]“傳曰”至“祖也”。
  ○釋曰:祖父母正期也。已嫁之女,可降旁親,祖父母正期,故不降也,故云“不敢降其祖也”。
  ○注“經(jīng)似”至“不降”。
  ○釋曰:知經(jīng)似在室者,以其直云“女子子”,無嫁文,故云“似在室”。云“傳似已嫁”者,以其言“不敢”,則有敢者,敢謂出嫁,降旁親,是已嫁之文。此言不敢,是雖嫁而不敢降祖,故云“傳似已嫁”也。經(jīng)傳互言之,欲見在室、出嫁同不降,故鄭云“明雖有出道猶不降”也。云“出道”者,女子子雖十五許嫁,始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四禮,即著笄為成人,得降旁親。要至二十乃行,謂請期、親迎之禮,以其笄而未出,故云明雖有出道,猶不降。不直言出而言道者,實(shí)未出,故云出道,猶如鄭注《論語》云:“雖不得祿,亦得祿之道。”是亦未得祿而云之道,亦此類也。

大夫之子為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姑姊妹女子子無主者為大夫命婦者,唯子不報(bào)。傳曰:大夫者,其男子之為大夫者也。命婦者,其婦人之為大夫妻者也。無主者,命婦之無祭主者也。何以言唯子不報(bào)也?女子子適人者為其父母期,故言不報(bào)也。言其馀皆報(bào)也。何以期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大夫曷為不降命婦也?夫尊於朝,妻貴於室矣。命者,加爵服之名。自士至上公,凡九等。君命其夫,則后夫人亦命其妻矣。此所為者,凡六命夫、六命婦。無主者,命婦之無祭主,謂姑姊妹女子子也。其有祭主者,如眾人。唯子不報(bào),男女同不報(bào)爾。傳以為主謂女子子,似失之矣。大夫曷為不降命婦,據(jù)大夫於姑姊妹女子子,既以出降在大功,其適士者又以尊降在小功也。夫尊於朝,與己同,妻貴於室,從夫爵也。

[疏]“大夫之子”至“於室矣”。
  ○釋曰:此言大夫之子為此六大夫、六命婦服期不降之事。其中雖有子女重出其文,其馀并是應(yīng)降而不降,故次在女子為祖下。但大夫尊,降旁親一等,此男女皆合降至大功,為作大夫與己尊同,故不降,還服期。若姑姊妹女子子,若出嫁,大功,適士又降至小功。今嫁大夫雖降至大功,為無祭主,哀憐之不忍降,還服期也。傳云“無主者命婦之無祭主者也”者,鄭兼言命婦,欲見既為命婦不降,又無祭主,更不降服期之意也。傳云“何以言唯子不報(bào)也”,鄭云子中兼男女,傳唯據(jù)女子子,鄭不從也。云“何以期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者,欲見此經(jīng)云大夫之子得行大夫禮,降與不降,一與父同,故傳據(jù)父為大夫?yàn)楸,以子亦之也。云“大夫曷為不降命婦也”已下,欲見大夫是尊同,大夫妻是婦人,非尊同,亦不降者,傳解妻亦與夫同尊卑之意,是以云“夫尊於朝”、“妻貴於室”,以其大夫以上貴,士以下賤,此中無士與士妻,故以貴言之也。
  ○注“命者”至“夫爵也”。
  ○釋曰:云“命者加爵服之名”者,見《公羊傳》云:“錫者何?賜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又案《覲禮》“諸公奉篋服,加命書於其上”,以命侯氏,是命者加爵服之名也。云“自士至上公凡九等”者,不據(jù)爵,皆據(jù)命而言,故《大宗伯》云:“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壹命受爵,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辈畡t分陜上公者,是九等者也。以其《典命》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大國孤四命,公侯伯卿三命,大夫再命,士一命;子男卿二命,大夫一命,士不命。天子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二命,下士一命。此經(jīng)雖無士,鄭總解天子諸侯命臣、后夫人命妻之事,故兼言士也。云“君命其夫”者,君中總天子諸侯。云“后夫人亦命其妻矣”者,案《禮記》云:“夫人不命於天子,自魯昭公始也!庇烧压⑼詹桓嫣熳,天子亦不命,明臣妻皆得后夫人命也。鄭言此者,經(jīng)云命夫命婦,不辨天子諸侯之臣,則天子諸侯下但是大夫,大夫妻皆是命夫、命婦也。云“此所為者凡六大夫六命婦”者,六大夫,謂世父一也,叔父二也,子三也,昆四也,弟五也,昆弟之子六也;六命婦者,世母一也,叔母二也,姑三也,姊四也,妹五也,女子子六也。云“無主者,命婦之無祭主,謂姑姊妹女子子也”,鄭言此者,經(jīng)六命婦中有世母、叔母,故鄭辨之,以其世母、叔母無主有主皆為之期,故知唯據(jù)此四人而言也。云“其有祭主者如眾人”者,自為大功矣。云“唯子不報(bào),男女同不報(bào)爾”者,以其男女俱為父母三年,父母唯為長子斬,其馀降,何得言報(bào),故知子中兼男女,是知傳唯據(jù)女子子失之矣。云“大夫曷為不降命婦者,據(jù)大夫於姑姊妹女子子,既以出降,其適士者,又以尊降在小功也”者,此亦六命婦中有二母,故鄭辨之也。云“夫尊於朝”已下,鄭亦解姑姊妹女子子之夫,貴與已同之義。若然,案《曲禮》云:“四十強(qiáng),而仕,五十艾,服官政,為大夫!焙蔚么蠓蜃佑譃榇蠓颍坑趾蔚脼榈苤訛榇蠓蛘?五十命為大夫,自是常法,大夫之子有德行茂盛者,豈待五十乃命之乎?是以《殤小功》有大夫?yàn)槠淅サ苤L殤,大夫既為兄弟殤,明是幼為大夫。舉此一隅,不得以常法相難也。

大夫?yàn)樽娓改浮⑦m孫為士者,

[疏]“大夫”至“為士者”。
  ○釋曰:祖與孫為士卑,故次在此也。

傳曰:何以期也?大夫不敢降其祖與適也。不敢降其祖與適,則可降其旁親也。

[疏]注“不敢”至“親也”。
  ○釋曰:大夫以尊降其旁親,雖有差約,不顯著,故於此更明之。經(jīng)云不降祖與適,明於馀親降可知,大夫降旁親明矣。

公妾以及士妾為其父母。

[疏]“公妾”至“父母”。
  ○釋曰:以出嫁為其父母,亦重出其文,故次在此。云“公”,謂五等諸侯皆有八妾,士謂一妻一妾,中間猶有孤,猶有卿大夫妻,不言之者,舉其極尊卑,其中有妾,為父母可知。

傳曰:何以期也?妾不得體君,得為其父母遂也。然則女君有以尊降其父母者與?《春秋》之義,“雖為天王后,猶曰吾季姜”。是言子尊不加於父母,此傳似誤矣。禮,妾從女君而服其黨服,是嫌不自服期父母,故以明之。

[疏]“傳曰”至“遂也”。
  ○釋曰:傳曰“何以期也”,問者,以公子為君厭,為己母不在五服,又為己母黨無服。公妾既不得體君,君不厭,故妾為父母得伸,遂而服期也。
  ○注“然則”至“明之”。
  ○釋曰:鄭欲破傳義,故據(jù)傳云“妾不得體君得為其父母遂也”,然則女君體君者,有以尊降其父母者與,言“與”,猶不正執(zhí)之辭也。云“《春秋》之義”者,案桓九年《左傳》云“紀(jì)季姜?dú)w于京師”,杜云:“季姜,桓王后也。季,字姜。紀(jì),姓也。書字者,伸父母之尊!笔峭鹾螵q不待降父母,是子尊不加父母。傳何云妾不得體君乎?豈可女君降其父母,是以云“傳似誤矣”。言“似”,亦是不正執(zhí),故云似,其實(shí)誤也。云“禮妾從女君而服其黨服”者,《雜記》文也。云“是嫌不自服其父母,故以明之”者,鄭既以鄭為誤,故自解之。鄭必不從傳者,一則以女君不可降父母,二則經(jīng)文兼有卿大夫士,何得專據(jù)公子以決父母乎?是以傳為誤也。

疏衰裳齊、牡麻绖,無受者。無受者,服是服而除,不以輕服受之。不著月數(shù)者,天子諸侯葬異月也!缎∮洝吩唬骸褒R衰三月,與大功同者繩履!

[疏]“疏衰”至“受者”。
  ○釋曰:此《齊衰三月章》以其義服,日月又少,故在《不杖章》下。上皆言冠帶,此及下傳大功皆不言冠帶者,以其輕,故略之。至正大功言冠,見其正猶不言帶,緦麻又直言緦麻,馀又略之。若然,《禮記》云齊衰居堊室者,據(jù)期,故譙周亦云:“齊衰三月,不居堊室!
  ○注“無受”至“繩履”。
  ○釋曰:云“無受者,服是服而除,不以輕服受之”者,凡變除,皆因葬練祥乃行。但此服至葬即除,無變服之理,故云服是服而除。若大功已上,至葬后以輕服受之。若斬衰三升,冠六升,葬后受衰六升,是更以輕服受之也。云“不著月數(shù)者,天子諸侯葬異月也”者,大夫士三月葬,此章皆三月葬后除之,故以三月為主。三月者,法一時天氣變,可以除之。但此經(jīng)中有寄公為所寓,又有舊君,舊君中兼天子諸侯,又有“庶人為國君”,鄭云:“天子畿內(nèi)之民服,天子亦如之也!钡熳悠咴略幔T侯五月葬,為之齊衰者,皆三月,藏其服至葬更服之,葬后乃除,是以不得言少以包多,亦不得言多以包少,是以不著月數(shù)者,天子諸侯葬異月故也。云“《小記》”者,彼記人見此喪服齊衰三月,與大功皆不言屨,故解此二章同繩屨。是以鄭還引之,證此章著繩屨也。

寄公為所寓。寓,亦寄也。為所寄之國君服。

[疏]“寄公為所寓”。
  ○注“寓亦”至“君服”。
  ○釋曰:此章論義服,故以疏者為首,故寄公在前。言寓亦寄者,《詩·式微》云:“黎侯寓於衛(wèi)。”寓即寄,其義同,故云“寓亦寄也”。作文之勢,不可重言,寄公為所寄,故云寓也。

傳曰: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何以為所寓服齊衰三月也?言與民同也。諸侯五月而葬,而服齊衰三月者,三月而藏其服,至葬又反服之,既葬而除之。

[疏]“傳曰”至“同也”。
  ○釋曰:傳依上例,執(zhí)所不知稱者何,問比例者等,是諸侯各有國土,而寄在他國,故發(fā)問也。“失地之君也”,答辭也。失地君者,謂若《禮記·射義》貢士不得其人數(shù)有讓,數(shù)有讓,黜爵削地,削地盡,君則寄在他國!对姟な轿ⅰ贰袄韬钤㈧缎l(wèi)”,彼為狄人所迫逐,寄在衛(wèi),黎之臣子勸以歸,是失地之君,為衛(wèi)侯服齊衰三月,藏其服,至葬更服,葬訖,乃除也。云“言與民同也”者,以客在主國,得主君之恩,故報(bào)主君與民同。則民亦服之三月,藏其服,至葬又反服之,既葬訖,乃除也。
  ○注“諸侯”至“除之”。
  ○釋曰:上以釋變除要待葬后,諸侯五月葬,而言三月,故知三月藏服,至葬更服,葬后乃除可知。不於章首言之,欲就三月之下解之故也。

丈夫、婦人為宗、幼谧又、妻。婦人,女子子在室及嫁歸宗者也。宗子,繼別之后,百世不遷,所謂大宗也。

[疏]“丈夫”至“母妻”。
  ○釋曰:此與大宗同宗,親如寄公為所寓,故次在此。言丈夫、婦人者,謂同宗男子、女子皆為大宗子,并宗子母、妻齊衰三月也。
  ○注“婦人”至“大宗也”。
  ○釋曰:此經(jīng)為宗子,謂與大宗別,高祖之人皆服三月也。案《斬章》女子子在室,及女反在父室者。又《不杖章》中歸宗婦人,為當(dāng)家小宗親者期,為大宗疏者三月也。云“宗子繼別之后”者,案《喪服小記》及《大傳》云“繼別為大宗”,又云“有五世則遷之宗”,小宗有四是也。有百世不遷之宗,繼別為大宗是也。云“所謂大宗也”者,即上文大宗者尊之統(tǒng)是也。

傳曰:何以服齊衰三月也?尊祖也。尊祖故敬宗。敬宗者,尊祖之義也。宗子之母在,則不為宗子之妻服也。

[疏]“傳曰”至“妻服也”。
  ○釋曰:傳以丈夫婦人與宗子服絕,而越大功、小功與曾祖同,怪其大重,故問比例,何以服齊衰三月?云“尊祖也”,至之義也,答辭也。祖謂別子為祖,百世不遷之祖。當(dāng)祭之日,同宗皆來陪位及助祭,故云尊祖也。云“尊祖故敬宗”者,是百世不遷之宗,大宗者尊之統(tǒng),故同宗敬之。云“敬宗者尊祖之義也”者,以宗子奉事別子之祖,是尊祖之義也。宗子之母在則不為宗子之妻服也者,謂宗子父已卒,宗子主其祭!锻踔啤吩疲骸鞍耸R喪之事不與!眲t母七十亦不與。今宗子母在,未年七十,母自與祭,母死,宗人為之服。宗子母七十已上,則宗子妻得與祭,宗人乃為宗子妻服,故云然也。必為宗子母、妻服者,以宗子燕食族人於堂,其母、妻亦燕食族人之婦於房,皆序以昭穆,故族人為之服也。

為舊君、君之母、妻。

[疏]“為舊君君之母妻”。
  ○釋曰:舊君,舊蒙恩深,以對於父,今雖退歸田野,不忘舊德,故次在宗子之下也。但為舊君有二:一則致仕,二則待放未去。此則致仕者也。不云“舊臣”,而云“舊君”者,若云舊臣,言謂舊君為之,非《喪服》體例,故云舊君。若《斬章》云父君者則臣子為之。此不復(fù)言臣法,如君也。

傳曰:為舊君者,孰謂也?仕焉而已者也。何以服齊衰三月也?言與民同也。君之母、妻,則小君也。仕焉而已者,謂老若有廢疾而致仕者也。為小君服者,恩深於民。

[疏]“傳曰”至“小君也”。
  ○釋曰:云“為舊君者孰謂也”者,此經(jīng)上下臣為舊君有二,故發(fā)問云孰謂也。云“仕焉而已者也”者,答辭也。傳意以下為舊君,是待放之臣,以此為致仕之臣也。云“何以服齊衰三月”者,怪其舊服斬衰,今服三月也。云“言與民同也”者,以本義合,且今義已斷,故抑之使與民同也。云“君之母妻則小君也”者,雖前后不得同時,皆是小君,故齊衰三月,恩深於人故也。
  ○注“仕焉”至“於民”。
  ○釋曰:云“仕焉而已”者,謂老若有廢疾而致仕者也者,此解仕焉而已。有仕已老者,《曲禮》云“大夫七十而致仕”,云有廢疾者,謂未七十而有廢疾,亦致仕,是致仕之中有二也。云“為小君服者,恩深於民也”者,下文庶人為國君,無小君,是恩淺;此為小君,是恩深於民也。

庶人為國君。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官者。天子畿內(nèi)之民,服天子亦如之。

[疏]“庶人為國君”。
  ○注“不言”至“如之”。
  ○釋曰:案《論語》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注云:“民者,冥也。其見人道遠(yuǎn)。”案《王制》云:“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也!笔酥^府史胥徒。經(jīng)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官者,據(jù)在官者而言之!短垂吩疲骸熬畣,諸達(dá)官之長杖。”謂士大夫?yàn)榫,則庶人不為君杖,斬則下同於民三月也。云“天子畿內(nèi)之民亦如之”者,以其畿外上公五百里,侯四百里已下,其民皆服君三月,則畿內(nèi)千里,是專屬天子,故知為天子亦如諸侯之境內(nèi)也。

大夫在外,其妻、長子為舊國君。在外,待放已去者。

[疏]“大夫”至“國君”。
  ○注“在外待放已去者”。
  ○釋曰:此大夫在外,不言為本君服與不服者,案《雜記》云:“違諸侯之大夫不反服,違大夫之諸侯不反服!币云渥鸨安粩。若然,其君尊卑敵,乃反服舊君服。則此大夫已去他國,不言服者,是其君尊卑不敵,不反服者也,是以直言其妻長子為舊國君,注云“在外待放已去者”。知是待放已去者,對上下文而知。以其上傳以為仕焉,而已下傳云而猶未絕,此傳云“長子言未去”,明身是已去他國,與本國絕者,故鄭云待放已去者也。

傳曰:何以服齊衰三月也?妻,言與民同也。長子,言未去也。妻雖從夫而出,古者大夫不外娶,婦人歸宗,往來猶民也!洞呵飩鳌吩唬骸按蠓蛟骄鼓媾,非禮!本加泻想x之義,長子去,可以無服。

[疏]“傳曰”至“未去也”。
  ○釋曰:并服而問者,怪其重,何者,妻本從夫服君,今夫已絕,妻不合服而服之;長子本為君斬者,亦大夫之子得行大夫禮,從父而服之,今父已絕於君,亦當(dāng)不服矣,而皆服衰三月,故發(fā)問也。
  ○注“妻雖”至“無服”。
  ○釋曰:云“妻雖從夫而出,古者大夫不外娶”者,鄭欲解傳云“妻言與民同”之意。以古者不外娶,是當(dāng)國娶婦,婦是當(dāng)國之女,今身與妻俱出他國,大夫雖絕而妻歸宗,往來猶是本國之民。其歸者,則《期章》云“為昆弟之為父后者”,曰小宗者是也。云“《春秋》”者,案《春秋公羊傳》莊二十七年“莒慶來逆叔姬”,《傳》曰:“大夫越竟逆女,非禮。”彼云婦,此云女,鄭以義言之,以其未至夫家,故云女。引之者,證古者大夫不外娶之事。云“君臣有合離之義”者,謂諫爭從臣,是有義則合三諫,不從是無義,則離子既隨父,故去可以無服矣。

繼父不同居者。嘗同居,今不同。

[疏]“繼父不同居者”。
  ○注“嘗同居今不同”。
  ○釋曰:此則《期章》云“必嘗同居,然后為異居”者也。但章皆有傳,唯庶人為國君,及此繼父不傳者,以其庶人已於寄公與上下舊君釋訖,繼父已於《期章》釋了,是以皆不言也。

曾祖父母。

傳曰:何以齊衰三月也?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正言小功者,服之?dāng)?shù)盡於五,則高祖宜緦麻,曾祖宜小功也。據(jù)祖期,則曾祖宜大功,高祖宜小功也。高祖、曾祖,皆有小功之差,則曾孫、玄孫,為之服同也。重其衰麻,尊尊也。減其日月,恩殺也。

[疏]“曾祖父母”。
  ○釋曰:曾、高本合小功,加至齊衰,故次繼父之下。此經(jīng)直云曾祖,不言高祖,案下《緦麻章》鄭注云:“族祖父者,亦高祖之孫。”則高祖有服明矣。是以此注亦兼曾、高而說也。若然,此曾祖之內(nèi)合有高祖可知。不言者,見其同服故也。
  ○“傳曰”至“尊也”。
  ○釋曰:云“何以齊衰三月也”者,問者,怪其三月大輕,齊衰又重,故發(fā)問也。云“小功者兄弟之服也”,案下記傳云凡“小功已下為兄弟”,是以云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云“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者,傳釋服齊衰之意也。
  ○注“正言”至“恩殺也”。
  ○釋曰:云“正言小功者,服之?dāng)?shù)盡於五”者,自斬至緦是也。云“則高祖宜緦麻,曾祖宜小功也”,據(jù)為父期而言,故三年。問云“何以至期也”,曰“至親以期斷”!笆呛我病保弧疤斓貏t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中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彼又云“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是本為父母加隆至三年,故以父為本而上殺下殺也。是故言為高祖緦麻者,謂為父期,為祖宜大功,曾祖宜小功,高祖宜緦麻。又云“據(jù)祖期”,是為父加隆三年,為祖宜期,曾祖宜大功,高祖宜小功,故鄭云高祖、曾祖皆有小功之差。此鄭總釋傳云“小功者兄弟之服”,其中含有曾、高二祖而言之也。又云“則曾孫玄孫為之服同也”者,曾祖中既兼有高祖,是以云曾孫、玄孫各為之齊衰三月也。云“重其衰麻尊尊也”者,既不以兄弟之服服至尊,故云重其衰麻,謂以義服,六升衰,九升冠,此尊尊者也。云“減其日月,恩殺也”者,謂減五月為三月者,因曾、高於己非一體,恩殺故也。

大夫?yàn)樽谧印?/p>

[疏]“大夫?yàn)樽谧印薄?br>  ○釋曰:大夫尊,降旁親皆一等,尊祖故敬宗,是以大夫雖尊不降,宗子為之三月。宗子既不降,母、妻不降可知。

傳曰:何以服齊衰三月也?大夫不敢降其宗也。

[疏]“傳曰”至“其宗也”。
  ○釋曰:以大夫於馀親皆降,獨(dú)不降宗子,故并服而問。答云“不敢降其宗也”者,於馀親則降也。

舊君。大夫待放未去者。

[疏]“舊君”。
  ○注“大夫待放未去者”。
  ○釋曰:此舊君以重出,故次在此也。鄭知此舊君是待放未去之大夫者,鄭據(jù)傳而言也。案上下四經(jīng)皆為舊君,不言國。庶人為國君言國,其妻、長子為舊國君言國,此舊君又不言國者,據(jù)繼在土地,而為之服,正如為舊君止,是不敢進(jìn)同臣例,故服之三月,非為土地,故不言國。庶人本繼土地,故言國也。其妻、長子本為繼土地,故言國。此待放未去,本為君埽其宗廟為服不繼土地,故不言國也。

傳曰:大夫?yàn)榕f君,何以服齊衰三月也?大夫去,君埽其宗廟,故服齊衰三月也,言與民同也,何大夫之謂乎?言其以道去君而猶未絕也。以道去君,為三諫不從,待放於郊。未絕者,言爵祿尚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妻子自若民也。

[疏]“傳曰”至“絕也”。
  ○釋曰:此為舊君服,對前已去,不服舊君。此雖未去,已在境而為服,故怪其重,所以并服而問也。又馀皆不并人問,直云何以齊衰,唯此與寄公并人而問者,所怪深重者,并人而言。至如寄公,本是體敵,一朝重服,故并言寄公。此待放之臣,已在國境,可以不服而服之,故并言大夫也。
  ○注“以道”至“若民也”。
  ○釋曰:云“以道去君,謂三諫不從待放”者,此以道去君,據(jù)三諫不從,在境待放,得環(huán)則還,得玦則去。如此者,謂之以道去君。有罪放逐,若晉放胥甲父於衛(wèi)之等,為非道去君。云“未絕者言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者,《下曲禮》文。爵祿有列,謂待放大夫舊位乃在。出入有詔於國者,謂兄弟宗族猶存,吉兇之事,書信往來相告不絕。引之者,證大夫去君,埽其宗廟,詔使宗族祭祀,為此大夫雖去,猶為舊君服。若然,君不使埽宗廟,爵祿已絕,則是得玦而去,則亦不服矣。云“妻子自若民也”者,此鄭還約上大夫在外,其妻、長子為舊國君也。上下舊君皆不言士者,上仕焉者,有士可知。是以傳亦不言大夫,次云大夫在外,言大夫者,以其士妻亦歸宗,與大夫同。其大夫長子,父在朝,長子得行大夫禮,未去,為君服斬。若士之長子與眾子同,父去,子雖未去,即無服矣,與大夫長子異,故特言大夫也。此不言士者,此主為待放未絕,大夫有此法。士雖有三諫不從,出國之時,案《曲禮》逾竟,素服,乘髦馬,不蚤鬋,不御婦人,三月而后,即向他國。無待放之法,是出國即不服舊君矣。是以此舊君唯有大夫也。若然,不言公卿及孤者,《詩》云“三事大夫”,則三公亦號大夫,則大夫中總兼之矣。

曾祖父母為士者,如眾人。傳曰:何以齊衰三月也?大夫不敢降其祖也。

[疏]“曾祖父母為士者如眾人”。
  ○“傳曰”至“其祖也”。
  ○釋曰:問者,以大夫尊,皆降旁親,今怪其服,故發(fā)問。經(jīng)不言大夫,傳為大夫解之者,以其言曾祖為士者,故知對大夫下為之服,明知曾孫是大夫。

女子子嫁者、未嫁者為曾祖父母。

[疏]“女子子”至“未嫁”。
  ○釋曰:此亦重出,故次在男子曾孫下也。但未嫁者同於前故曾祖父母,今并言者,女子子有嫁逆降之理,故因已嫁,并言未嫁。

傳曰:嫁者,其嫁於大夫者也。未嫁者,其成人而未嫁者也。何以服齊衰三月?不敢降其祖也。言嫁於大夫者,明雖尊猶不降也。成人謂年二十已笄醴者也。此著不降,明有所降。

[疏]注“言嫁”至“所降”。
  ○釋曰:云“言嫁於大夫者,明雖尊猶不降也”者,以舉尊以見卑,欲明適士者以下不降可知也。云“成人謂年二十已笄醴者也”者,以其云“成人”,明據(jù)二十已笄以醴禮之。若十五許嫁,亦笄為成人,亦得降,與出嫁同。但鄭據(jù)二十不許嫁者而言之,案上章為祖父母,本無降理,不須言不敢。又女子子為祖父母,傳亦不敢言降其祖父母,傳不言不敢降其祖者,至此乃言者,謂曾祖輕,尚不降,況祖父母重者,不降可知。是舉輕以見重也。云“此著不降,明有所降”者,案《大功章》女子子嫁者、未嫁者為世叔父母,如此類是有所降也,馀者皆不次。

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無受者。大功布者,其鍛治之功粗沽之。

[疏]“大功”至“受者”。
  ○釋曰:章次此者,以其本服齊衰斬,為殤死,降在大功,故在正大功之上,義齊衰之下也。不云月數(shù)者,下文有纓绖、無纓绖,須言七月、九月,彼已見月,故於此略之。且此經(jīng)與前不同,前《期章》具文,於前《杖章》下《不杖章》直言其異者,此殤《大功章》首為文略,於正具文者,欲見殤不成人故,故前略后具,亦見相參取義。云“無受”者,以傳云殤文不縟,不以輕服受之。
  ○注“大功”至“沽之”。
  ○釋曰:云“大功布者,其鍛治之功粗沽之”者,斬粗皆不言布與功,以其哀痛極,未可言布體與人功,至此輕,可以見之。言大功者,《斬衰章》傳云冠六升不加灰,則此七升言鍛治,可以加灰矣,但粗沽而已。若然,言大功者,用功粗大,故沽疏,其言小者,對大功是用功細(xì)小。

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殤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殤者。女子子許嫁,不為殤也。

[疏]“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
  ○注“殤者”至“殤也”。
  ○釋曰:“子、女子子”在章首者,以其父母於子,哀痛情深,故在前。云“殤者,男女未冠笄”者,案《禮記·喪服小記》云:“男子冠而不為殤,女子笄而不為殤!惫手信垂隗嵌揽砂懻摺E幼釉S嫁不為殤者,女子笄與男子冠同,明許嫁笄,雖未出,亦為成人,不為殤可知。兄弟之子亦同此,而不別言者,以其兄弟之子猶子,明同於子,故不言。且中殤或從上,或從下,是則殤有三等,制服唯有二等者,欲使大功下殤有服故也。若服,亦三等,則大功下殤無服,故圣人之意然也。

傳曰:何以大功也?未成人也。何以無受也?喪成人者其文縟,喪未成人者其文不縟,故殤之绖不樛垂,蓋未成人也。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無服之殤以日易月,以日易月之殤,殤而無服。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死則哭之,未名則不哭也?d猶數(shù)也。其文數(shù)者,謂變除之節(jié)也。不樛垂者,不絞其帶之垂者!峨s記》曰:“大功以上散帶!币匀找自,謂生一月者哭之一日也。殤而無服者,哭之而已。為昆弟之子、女子子亦如之。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又云女子子者,殊之以子,關(guān)適庶也。

[疏]“傳曰”至“不哭也”。
  ○釋曰:云“何以大功也”,問者,以成人皆期,今乃大功,故發(fā)問也。云“未成人也”者,答辭。以其未成人,故降至大功。云“何以無受也”,問者,以其成人至葬后皆以輕服受之,今喪未成人,即無受,故發(fā)問也。云“喪成人者其文縟”已下,答辭。遂因廣解四等之殤,年數(shù)之別,并哭與不哭,具列其文。但此殤次成人,是以從長以及下,與無服之殤又三等殤,皆以四年為差,取法四時穀物變易故也。又以八歲巳上為有服,七歲已下為無服者,案《家語·本命》云:“男子八月生齒,八歲齔齒,女子七月生齒,七歲齔齒!苯駛鲹(jù)男子而言,故八歲已上為有服之殤也。傳必以三月造名,始哭之者,以其三月一時天氣變,有所識眄,人所加憐,故據(jù)名為限也。云“未名則不哭也”者,不止依以日易月而哭,初死亦當(dāng)有哭而已。
  ○注“縟猶”至“庶也”。
  ○釋曰:云“其文數(shù)者謂變除之節(jié)也”者,成人之喪,既葬,以輕服受之,又變麻服葛,緦麻者除之,至小祥,又以輕服受之,男子除於首,婦人除於帶,是有變除之?dāng)?shù)也。今於殤人喪,象物不成,則無此變除之節(jié)數(shù),月滿則除之。又云“不樛垂者,不絞帶之垂”者,凡喪至小斂皆服,未成服之麻,麻绖、麻帶,大功以上散帶之垂者,至成服乃絞之,小功以下,初而絞之。今殤大功,亦於小斂服麻,散垂,至成服后,亦散不絞,以示未成人,故與成人異,亦無受之類,故傳云蓋不成也。引《雜記》者,證此殤大功有散帶,要至成服則與成人異也。云“以日易月”,謂生一月者哭之一日也,若至七歲,歲有十二月,則八十四日哭之。此既於子、女子子下發(fā)傳,則唯據(jù)父母於子,不關(guān)馀親。云“殤而無服,哭之而已”者,此鄭總解無服之殤,以日易月哭之事也。云“昆弟之子、女子子亦如之”者,以其成人同是期,與眾子同。今經(jīng)傳不言者,以其亦猶子故也。云“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者,謂若《期章》云“子”,又云“昆弟之子”,是子中兼男女也。又云“女子子者,殊之以子,關(guān)適庶”,關(guān),通也,為子中通有長之適。若然,成人為之?dāng)厮ト,今殤死,與眾子同者,以其殤不成人,與穀物未熟,故同入殤大功也,故別言子見斯義也。王肅、馬融以為日易月者,以哭之日易服之月,殤之期親,則以旬有三日哭,緦麻之親者,則以三日為制。若然,哭緦麻三月,喪與七歲同。又此傳承父母子之下,而哭緦麻孩子,疏失之甚也。

叔父之長殤、中殤,姑姊妹之長殤、中殤,昆弟之長殤、中殤,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適孫之長殤、中殤,大夫之庶子為適昆弟之長殤、中殤,公為適子之長殤、中殤,大夫?yàn)檫m子之長殤、中殤。公,君也。諸侯大夫不降適殤者,重適也。天子亦如之。

[疏]“叔父”至“中殤”。
  ○釋曰:自此盡“大夫庶子為適昆弟之長殤中殤”,皆是成人齊衰期。長殤、中殤,殤降一等在功,故於此總見之。又皆尊卑為前后次第,作文也。云公為適子,大夫?yàn)檫m子,皆是正統(tǒng),成人斬衰。今為殤死,不得著代,故入大功。特言適子者,天子諸侯於庶子,則絕而無服,大夫於庶子降一等,故於此不言,唯言適子也。若然,二適在下者,亦為重出其文故也。
  ○注“公君”至“如之”。
  ○釋曰:云“公,君也”者,直言公恐是公士之公,及三公與孤皆號公,故訓(xùn)為君,見是五等之君,故言諸侯。言“天子亦如之”者,以其天子與諸侯同絕宗故也。

其長殤皆九月,纓绖。其中殤七月,不纓绖。绖有纓者,為其重也。自大功以上绖有纓,以一條繩為之,小功巳下绖無纓也。

[疏]“其長殤”至“纓绖”。
  ○注“绖有”至“無纓也”。
  ○釋曰:绖之有纓,所以固绖,猶如冠之有纓,以固冠,亦結(jié)於頤下也。五服之正,無七月之服,唯此大功中殤有之,故《禮記》云:“九月、七月之喪,三時是也!痹啤袄動欣t者為其重也”者,以經(jīng)云九月纓绖,七月不纓绖,故知绖有纓,為其情重故也!白源蠊σ焉侠動欣t”,此鄭廣解五服有纓、無纓之事,但諸文唯有冠纓,不見绖有纓之文。鄭檢此經(jīng)長殤有纓法,則知成人大功已上绖有纓明矣。鄭知“一條繩為之”者,見斬衰冠繩,纓通屈一條繩,屈之武垂下為,故知此绖之纓,亦通屈一條屬之,绖垂下為纓可知!靶」σ严吕劅o纓也”者,亦以此經(jīng)中殤七月绖無纓,明小功五月已下,绖無纓可知。

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纓、布帶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九月者。受猶承也。

傳曰:大功布,九升。小功布,十一升。此受之下也,以發(fā)傳者,明受盡於此也。又受麻绖以葛绖。《閒傳》曰:“大功之葛,與小功之麻同!狈蔡熳又T侯卿大夫既虞,士卒哭而受服。正言三月者,天子諸侯無大功,主於大夫士也。此雖有君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國君者,非內(nèi)喪也。古文依此禮也。

[疏]“大功”至“月者”。
  ○注“受猶承也”。
  ○釋曰:此成人《大功章》,輕於前《殤章》,既略,於此具言。
  ○“傳曰”至“十一升”。
  ○注“此受之”至“禮也”。
  ○釋曰:云“大功布九升,小功布十一升”者,此章有降、有正、有義。降則衰七升,冠十升;正則衰八升,冠亦十升;義則衰九升,冠十一升。十升者,降小功。十一升者,正小功。傳以受服不言降大功與正大功,直云義大功之受者,鄭云此受之下,正據(jù)受之下發(fā)傳者,明受盡於此。義服大功,以其小功至葬,唯有變麻服葛,因故衰無受服之法,故傳據(jù)義大功而言也。云“又受麻绖以葛绖”者,言受,衰麻俱受,而傳唯發(fā)衰,不言受麻以葛,故鄭解之云又受麻以葛绖。引《閒傳》者,證經(jīng)大功既葬,其麻绖受以小功葛者,以其大功既葬,變麻為葛,五分去一,大小與小功初死同。即《閒傳》云大功之葛小功之麻同,一也,故引之為證耳。云“凡天子諸侯卿大夫既虞,士卒哭而受服”者,以於《斬章》釋訖,言此者,欲見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虞而受服。若然,經(jīng)正三月者,以其天子諸侯絕旁期,無此大功喪,以此而言,經(jīng)言三月者,主於大夫士三月葬者。若然,大夫除死月數(shù),亦得為三月也。云“此雖有君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國君者,非內(nèi)喪也”者,彼國自以五月葬后服,此諸侯為之,自以三月受服,同於大夫士,故云“主於大夫士也”。

姑、姊妹、女子子適人者。

[疏]“姑姊”至“人者”。
  ○釋曰:此等并是本期,出,降大功,故次在此。

傳曰:何以大功也,出也。出必降之者,蓋有受我而厚之者。

[疏]“傳曰”至“出也”。
  ○釋曰:問之者,以本期,今大功,故發(fā)問也。
  ○注“出必”至“之者”。
  ○釋曰:案《檀弓》云:“姑姊妹之薄也,蓋有受我而厚之者也。”鄭取以為說。若然,女子子出降,亦同受我而厚之,皆是於彼厚,夫自為之禫杖期,故於此薄,為之大功。

從父昆弟。世父、叔父之子也,其姊妹在室亦如之。

[疏]“從父昆弟”。
  ○注“世父”至“如之”。
  ○釋曰:昆弟親為之期,此從父昆弟,降一等,故次姑姊妹之下。云“其姊妹在室亦如之”者,義當(dāng)然也。謂之從父昆弟,世叔父與祖為一體,又與己父為一體,緣親以致服,故云“從”也。降於親兄弟一等是其常,故不傳問。

為人后者為其昆弟。

[疏]“為人”至“昆弟”。
  ○釋曰:在此者,以其小宗之后大宗,欲使厚於大宗之親,故抑之,在從父昆弟之下。

傳曰:何以大功也?為人后者,降其昆弟也。

[疏]“傳曰”至“昆弟也”。
  ○釋曰:案下記云“為人后者於兄弟降一等”者,故大功也。若然,於本宗馀親,皆降一等也。

庶孫。男女皆是下殤!缎」φ隆吩粸橹妒鼘O,丈夫婦人同。

[疏]“庶孫”。
  ○注“男女”至“婦人同”。
  ○釋曰:卑於昆弟,故次之。庶孫從父而服祖期,故祖從子而服孫大功,降一等,亦是其常,故傳亦不問也。云“男女皆是”者,女孫在室,與男孫同,其義然也。引殤小功者,欲見彼殤既男女同,證此成人同,不異也。

十三經(jīng)注疏目錄】  【上一頁】  【儀禮注疏目錄】  【下一頁

請你點(diǎn)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09ping    責(zé)任編輯:Gaoge 
隨機(j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