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多樣過渡
我們閱讀美國實業(yè)家羅迦·費·因格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不難感覺到這篇文章是一個結構嚴謹而頗具條理的有機整體。
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教條觀念,《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任何人都擁有創(chuàng)造力,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想,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fā)展下去。文章思路清晰,合理采用了“起-承-轉-合”式的縱式結構,富有較強的邏輯性。特別是在層層推理之間,過渡段、過渡句、過渡詞語等,均起到了很好的銜接作用。
銜接各部分,過渡段轉換自如。第一部分(1-4自然段)破題,是由一個問題的答案引入的,引出論述的問題,即“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第二部分(5-9自然段)擺事實講道理,闡述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必需因素;第三部分(10-13自然段)從怎樣區(qū)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角度,通過論述其主要根據(jù)來證明論點,即轉;第四部分(14自然段)即合,總結全文,歸納出了做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人的關鍵所在。其中第5自然段、第10自然段在文章發(fā)生意思轉折時加以溝通,使讀者的思路順暢地由前文轉入后文。
銜接各層次,過渡句應承自然。以第二部分為例,6、7兩自然段說理,第7自然段頭一句“我對此完全贊同”即為承上,由他人之見引發(fā)自己之見;而后即用史實印證,第8 自然段開頭的“這方面的典型代表……”第9自然段開頭的“另一個例子是……”同樣也是承上,由此列舉出約翰·古登貝爾克將葡萄壓榨機和硬幣打制器組合起來發(fā)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羅蘭·布歇內爾把電視接收器作為試驗對象發(fā)明了對戰(zhàn)型的乒乓球游戲這兩個事例,來證明了作者“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的觀點。
銜接各語句,過渡詞照啟自重。第3自然段的“D又怎么樣呢”一句之前,所用的“那么”一詞,應該相當于“既然這樣,那么……”的用法,是說已有的三個選擇都可以成立,自然討論到第四個答案的可能性了;第4自然段用到“正因為如此”,“如此”一詞乃是復指前文所述情形,接下來的假設是基于“如此”之上的狀況,“如此”在這兒的作用不亞于本段末句中“因此”一詞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