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第一份為最新部編版參考答案。
一、熟讀課文,找出描寫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說說秦王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
本文描寫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有:不說、怫然怒、色撓。當(dāng)安陵君委婉地拒絕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說”,表現(xiàn)出極為失落不滿的情緒;當(dāng)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場,堅決表示不易地時,語帶譏諷,讓秦王侵吞安陵國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擊,所以秦王“怫然怒”;當(dāng)唐雎的“布衣之怒”戰(zhàn)勝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時,“秦王色撓”,神情沮喪,完全失去了唯我獨尊的威嚴。秦王情緒的變化,是對安陵國君臣堅強不屈、英勇斗爭行為的反應(yīng),他從“不說”到“怒”,最后到沮喪(色撓),從自以為是、不可一世到賠禮道歉,情緒經(jīng)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頗富戲劇性。
二、本文通過人物語言塑造了唐雎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選一處人物語言加以分析。
示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面對秦王的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沉著應(yīng)對。先重復(fù)安陵君已經(jīng)說過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進而以“雖…豈…”的措辭,強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場,同時披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國土的蠻橫無理。不過,作為外交辭令,唐的話只說己方態(tài)度,并未直斥暴秦,義正詞嚴,有理有節(jié)。
答案示例: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為巧取豪奪,安陵君當(dāng)然明白其中的詐偽。但他卻不做正面駁斥和申辯,而是順著秦王的“好意”說下去。他首先肯定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語意陡轉(zhuǎn),表明堅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奪的決心。這樣的外交辭令,言辭雖卑,意志不衰。既沒有過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嚴正立場,可謂敏于應(yīng)對,善于言談。
三、朗讀下列各組句子,體會加點詞的語氣。
1.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3.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4.與臣而將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1.“也”表示反問語氣;“也”表示陳述語氣。
2.“哉”表示反問語氣;“哉”表示疑問語氣。
3.“乎”表示疑問語氣;“乎”表示感嘆語。
4.“矣”表示陳述語氣;“矣”表示感嘆語氣。
四、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點詞語的意義。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3.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募人與?
4.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參考答案】
1.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就答應(yīng)我吧!
易:交換
其許:其,表示祈使語氣;許,答應(yīng)。
2.即使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我)愿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
雖然:即使這樣。
3.現(xiàn)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
廣:增廣、擴充。
逆:違背。
4.韓國、魏國滅亡了,而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徒:只,僅僅。
說明:第二份為舊版答案。
一、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
2.秦王是怎樣恐嚇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應(yīng)秦王的?
此題意在使學(xué)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
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yīng)。具體答案依學(xué)生見解,不求統(tǒng)一。
2.參見“課文研討”。
二、下列各組劃線的詞各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什么詞,表示什么語氣?
1.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技亦靈怪矣哉
3.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4.與臣而將四矣
泯然眾人矣
此題意在引導(dǎo)學(xué)生體會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課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對話,寫人物對話,離不開語氣的表達。虛詞運用得恰當(dāng),能妥善表達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才能把人物的神態(tài)描繪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讓學(xué)生熟悉、積累更多的文言文語氣詞。
1.“也”是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呢”,這里有反問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斷語氣,現(xiàn)代漢語中可以不翻譯出來。
2.“哉”是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呢”,這里表示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