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這就要說明什么叫細了。我們特別愛說的詞是:紫藤開得真是漂亮,開得真是好看,開得真是栩栩如生,開得真是五彩繽紛,開得真是如此燦爛,但是,這不叫好,更不叫細,這叫形容詞,或者叫做陳詞濫調。我們在最初閱讀的時候,恰恰容易注意這些漂亮詞語的堆砌,認為用的詞兒越多,形容得才能夠越生動。恰恰錯了。我們還不如這葉三呢。葉三說:“您畫的這幅紫藤里有風。”畫家一愣,說:“你怎么看得出來我這紫藤里有風呢?”葉三跟畫家說:“您畫的紫藤花是亂的。”
⑥這就叫細。紫藤一樹花是亂的,風在穿花而過。讀書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這樣的細微之處,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積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觀察、捕捉到這樣的細微之處,才有可能寫得這樣細。細,不是只靠靈感或者才華就可以寫作出來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寫作中自然的轉換。而對于我們讀者來說,在文本閱讀中讀得仔細,會幫助我們在生活中觀察得仔細;同樣,在生活中觀察得仔細,也會幫助我們在閱讀中讀得仔細。
⑦又有一次,畫家畫了一幅畫,是傳統(tǒng)的題材,耗子上燈臺。畫完了以后,趕上葉三又送水果來,畫家說:“你看看我這幅耗子上燈臺怎么樣。”葉三看完以后,說:“您畫的這只耗子是小耗子。”畫家說:“奇怪了,你何以分出來?說說原因。”葉三就說:“您看您這耗子上燈臺,它的尾巴繞在燈臺上好幾圈,說明它頑皮,老耗子哪兒有這個勁頭,能夠爬到燈臺上就不錯了,早沒有勁頭繞了。”
③什么叫細?這就叫細。你看見耗子,我也看見耗子,你看見燈臺,我也看見燈臺了,但是,人家看見了耗子的尾巴在燈臺上繞了好幾圈,我沒有看見,這就有了粗細之分。
⑨又有一次,畫家畫了一整幅潑墨的墨荷,這是畫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畫了幾個蓮蓬。葉三又送水果過來,畫家問他畫得怎么樣。畫家也跟小孩一樣,等著表揚呢,因為葉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這次葉三沒表揚,他對畫家說:“您呀,這次畫錯了。”畫家說:“我畫了一輩子墨荷都是這么畫的,還沒有人說我錯。你說我錯,我錯在哪兒?”葉三說:“我們農村有一句諺語:紅花蓮子白花藕,您畫的這個是白荷,白蓮花,還結著蓮子,這就不對了,應該是開紅花才對呀。”畫家心下佩服,他想,葉三一年四季在田間地頭與農作物打交道,人家的農業(yè)生活知識比自己來得真切!畫家當即在畫上抹了一筆胭脂紅,白蓮花變成紅蓮花。
⑩細,還在于生活的積累。沒有生活知識的積累,只憑漂亮的詞語是寫不好文章的。葉三告訴了畫家,缺乏生活知識,即使畫得再細致入微,卻可能是錯誤的,是南轅北轍的。知識是文章寫作時的底氣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文字表面的細的背后,是知識的積累。這種知識,靠書本的學習,也靠生活的實踐。
11細讀,鍛煉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文字背后的細微之處;也鍛煉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夠細膩而溫柔。
(選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7年10月28日,有刪改)
7.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葉三與大畫家交往的三個片段。(3分)
8.從本文看,“細讀的妙處”是什么?(2分)
9.本文第②段連用四個問句有什么作用?(3分)
10.下面句子中的加點詞語,分別表現(xiàn)了畫家怎樣的心理?(3分)
畫家一愣,說:“你怎么看得出來我這紫藤里有風呢?”
畫家說:“奇怪了,你何以分出來?說說原因。”
畫家當即在畫上抹了一筆胭脂紅,白蓮花變成紅蓮花。
11.細讀下面兩則材料,結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內容,談談你的認識。(4分)
【材料一】駱賓王作《詠鵝》:“鵝,鶴,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材料二】某學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節(jié),一輪皓月又大又圓,照得大地如同白晝一樣,滿天的繁星也調皮地眨著眼睛。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題。(16分)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訪華,他用平板電腦向習近平夫婦展示了他的外孫女阿拉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經》和中國古詩的視頻?吹竭@個金發(fā)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由得感慨中華文化影響深遠。在中國古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學齡兒童的重要啟蒙讀物,他們在私塾通過吟誦這些經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讀寫能力,為之后通過科舉考試、晉升仕途奠定了基礎。
②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于家庭、宗族或鄉(xiāng)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與私塾相對應的“官學”是上層社會的教育組織,而私塾則相應承擔了下層社會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眾化授課模式,都在我國教育發(fā)展史上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③在私塾里,學齡兒童們學習識字、寫字、習經史、學六藝。據(jù)《宋會要·崇儒》記載,宋代小學的要求是:“小學生八歲能誦一大經,日書字二百”;“十歲加一大經、字一百”;“十二歲以上,又加一大經、字二百”。當然,古代檢查學生的學業(yè),也靠考試。如宋代,老師會逐日測試學生的學習,這叫“日考”;另外還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樣翻新,看來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別想樂得清閑。到了明代,理學家沈鯉記載:“朔望日考試,分等第,行賞罰。”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試,還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現(xiàn)代的中小學經常分“特優(yōu)班”“重點班”“普通班”,其實這種區(qū)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頒小學條制,實行“三舍升補法”,班級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種。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績好的升入內舍;內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磥韽墓胖两,學校都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體罰。東漢王充在《論衡·自紀篇》中稱:“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到明代,學生逃學,連家長都要跟著受罰。明代《泰泉鄉(xiāng)禮·鄉(xiāng)!分幸(guī)定:“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撲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古人還會直接請家長或長者坐進教室參與班級管理,類似于現(xiàn)在的家長委員會。明代官員葉春及在惠安辦學時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書》中這樣記載:“輪篤實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