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打趴下了,沒趴下也愣了愣,就這一愣的功夫,秦王背劍拔劍,這是的荊軻已由優(yōu)勢變?yōu)榱觿荩赝跻詣εc荊軻搏,劍長而匕首短,“一寸短一分險”,秦王沒受傷,荊軻被斬斷了左腿,于是使出小李飛刀來刺秦王,結果飛刀脫靶了,荊軻受了八處劍傷,這場面真有點丟面子。荊軻之勇,徒有勇氣,而無勇武,陶淵明說他“惜哉劍術疏,奇計遂不成”還是比較含蓄的,沒有金剛鉆,就敢攬瓷器活,最后只好找找借口給自己開脫。想到這里,易水送別的悲壯場面都讓人覺得有點空虛。更讓人可惜的是樊老將軍的頭顱。
問題在于,荊軻這些毛病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出,可是仍然有一代又一代文人對他褒揚有加。這是什么原因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人極力贊美的,往往是他所極度缺乏的,荊軻為報知遇之恩,受命危難之際,明知不可為而為,慷慨赴難,視死如歸。讓我們發(fā)現(xiàn),歷史上不乏智謀之士,卻缺乏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氣和決心;歷史上也不乏武功高強之士,缺乏的是慷慨赴難視死如歸的精神。荊軻身上處處體現(xiàn)出一個“士”的精神實質。怎不讓千古文士共同敬仰,交口稱贊。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