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客家方言
編者按:本文為轉(zhuǎn)載,僅供參考,有部分錯漏之處,未作處理。
客家方言又稱客方言,客話,客家話,屬于漢語七大言之一。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客家方言。
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臺灣,四川等7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
具體說,國內(nèi)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qū)的長汀縣,連城,上杭等8個縣。
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
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
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巖;廣東潮州,海豐,韶關(guān),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qū)也講客家話。
此外,臺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依據(jù)內(nèi)部的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話,以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話。
進(jìn)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臺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于桂片,銅鼓片。
客家話主要特點是:
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p'】,"地,大,弟"讀作【t'-】,"在,字,坐"讀作【ts'-】,"舊,舅"讀為【k'-】。
古非敷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訃"讀【p'-】,"扶,肥,飯"也念【p'】。
古曉匣母合口字,客家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
古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xì)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k'h】的讀法;大部分地區(qū)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
聲調(diào)上,多數(shù)地區(qū)是6個聲調(diào),少數(shù)地區(qū)有5個或7個聲調(diào)。
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diào)共5個調(diào)。粵東客話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
閩西客家話的永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diào)。在詞匯語法方面,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臉)"。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
在語法上,常用一些如"老,公,子,哩,頭"等前綴、后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黎,咧"等)表示動作時態(tài);通過變化指示代詞和聲調(diào)變化區(qū)分近指和遠(yuǎn)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