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高二語文閱讀試題

巴金《“重進羅馬”的精神》高一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佚名
巴金《“重進羅馬”的精神》高一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①去年十一月十一日以后,許多人懷著恐懼與不安離開了上海。當時有一個年輕的朋友寫信給我,絕望地傾訴留在孤島的青年的苦悶。我想起了圣徒彼得的故事。

②據(jù)說羅馬的尼羅王屠殺基督教徒的時候,斗獸場里充滿了女人的哀號,烈火燒焦了綁在木樁上的傳教者的身體,耶穌的門徒老彼得聽從了信徒們的勸告,秘密地離開了羅馬城。彼得在路上忽然看見了耶穌基督的影子。他跪下去吶吶地問道:“主啊,你往哪里去?”他聽見了耶穌的回答:“你拋棄了我的百姓,所以我到羅馬去,讓他們把我再一次釘在十字架上!北说酶袆拥卣酒饋怼K糁照韧仡^的路走去。他重進了羅馬城。在那里他終于給人逮住,釘死在十字架上。

③綽號“黃銅胡子”的尼羅王雖然用了火與劍,用了鐵釘和猛獸,也不能摧毀這種“重進羅馬”的精神。像這樣的故事正是孤島上的中國人應當牢牢記住的。

④那么為什么還有人在這里感到苦悶呢?固然在這里到處都聽得見“到內(nèi)地去”的呼聲,而且也有不少年輕人冒危險、忍辛苦離開了孤島。但是也有更多的人無法展翅遠飛,不得不留在這里痛苦呻吟。他們把孤島看作人間地獄,擔心在這里受到損害。我了解他們的心情。

⑤不用說,每個人都有權利呼吸自由的空氣,我們沒有理由干涉他們。對那些有翅膀的,就讓他們遠走高飛,我也無法阻止。但是對于羽毛殘缺或者羽毛尚未豐滿的,我應該勸他們不要在悲嘆中消磨光陰,因為他們并非真如他們自己所想象的那樣:比別的人更不幸,而且他們忘記了他們的肩上還有與別人的同樣重大的任務。固然可以使人呼吸自由空氣的內(nèi)地是我們的地方,但是被視作黑暗地獄的孤島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土地!一直到今天孤島還不曾被魔手捏在掌心里,未必就應該由我們自己來放棄?自由并不應當被視作天賜的東西。自由是有代價的。真正酷愛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們要在沒有自由或者失去自由的地方創(chuàng)造自由,奪回自由。托瑪期?潘恩說得好:“不自由的地方才是我的祖國!眳⒓舆^北美合眾國獨立戰(zhàn)爭的潘恩是比誰都更了解自由的意義的。

⑥唯其失去自由,更需要人為它奪回自由。唯其黑暗,更需要人為它帶來光明。只要孤島不曾被中國人完全放棄,它終有得著自由、見到光明的一天。孤島比中國的任何地方都需要工作的人,而且在這里做工作比在別處更多困難,這里的工作者應當具有更大的勇氣、鎮(zhèn)靜、機智和毅力。工作的種類很多,它們的重要性并不減于在前線作戰(zhàn)。我們有什么理由輕視孤島上的工作?我們平日責備失地的將士,那么輪到我們來“守土”的時候,我們怎么可以看輕我們的職責?撇開獨島的歷史不說,難道這四五百萬中國人居住的所在就是一塊不毛的瘠土?誰能說匆匆奔赴內(nèi)地尋求自由,就比在重重包圍中沉默地冒險工作更有利于民族復興的偉業(yè)?反之,“重進羅馬”的精神倒是建立新中國的基石。這不是一句實話。我們在失地中已經(jīng)見到了不少的這種精神的火花。這種精神不會消滅,中國不會滅亡,這是我們可以斷言的。

⑦因此住在孤島上的人,尤其是青年,應當感到自己責任的重大而興奮、振作,不要再陷入苦悶的泥淖中去。

1938年7月19日在汕頭 選自《無題》

18. 第一節(jié)中的為什么用“孤島”指稱上海?有什么作用?(5分)

19.第二自然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作者為什么要寫該段?(4分)

20. 閱讀全文,試分析“‘重進羅馬’的精神”是一種怎樣的精神?(6分)

參考答案:

18.  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1分)上海被日軍攻占,上海淪陷,失去和外界的聯(lián)系,陷入了黑暗之中,(2分)在那里的人們會覺得苦悶、痛苦甚至絕望。(2分)

19. 第二自然段寫了圣徒彼得…請點此查看本文完整答案(答案頁第八頁)…續(xù)工作。(2分)(意思對即可)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