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強《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高三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饒宗頤長期潛心致力于學術研究,是集學術、藝術于一身的大學者。造詣高深,學貫中西,被譽為“東洲鴻儒”、“漢學泰斗”、“東方達芬奇”。
饒宗頤早年以治地方史志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獻;后又由中國史擴大到印度史、西亞史以至人類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則致力于中國精神史的探求。有學者曾統(tǒng)計,饒宗頤在學術研究上擁有50項“第一”。根據(jù)饒宗頤自己的歸納,其涉獵的領域可分為: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含金石學)、書畫等八大門類。學界對其評價為:饒氏治學,不僅“幾乎沒有一個時代是‘交白卷’的”,而且“只要觸角所及,莫不一針見血、入木三分”。也就是說,他在所涉獵的研究領域中,莫不有天下公認的創(chuàng)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饒宗頤也有自己的境界。“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為第一重境界,意為在孤獨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陽西斜,林隙照人更綠”為第二重境界,饒宗頤認為這是一般人不愿進入的一重境界,因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不肯讓光彩受掩蓋;只是注重外面的風光,而不注重內在修養(yǎng),他們看不見林隙間的“綠”。其實,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沒有光彩。“紅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為第三重境界。意為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這樣才沒有煩惱,身心康泰。饒宗頤認為此境界旨在為眾人“指出向上一路”,永遠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培養(yǎng)自己“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精神意志。
關于人生哲學,饒宗頤提出“安頓說”,他認為“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這與海德格爾所謂的“人,當詩意地棲居”這一哲學命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何才能安頓好自己呢? 一曰“天人互益”。人類自己總是制造各種仇恨和恐怖,變成了物質的俘虜。同時,人類也在承受著大自然給予的懲罰。饒宗頤認為,人類一切事業(yè),都要以益人而不是損人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一曰“物物而不物于物”。此句語出《莊子》,意為駕馭外物,而不為外物所驅使。人終其一生,都難免會受到外界“物”的誘惑,饒宗頤提倡一種可以自主的人生,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中,他始終沒有加官進爵。一曰“慈悲喜舍”。這蘊涵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他也始終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理念。2003年,饒宗頤將個人數(shù)十年來積累的藏書,包括珍貴的古籍善本和180多件書畫作品,贈送給香港大學。對于國瘼民生,饒宗頤更是慈悲而喜舍:汶川大地震,他當即捐款20萬港幣;青海玉樹地震,捐款10萬港幣;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他將各界親朋饋贈的160萬元人民幣悉數(shù)捐出;書法作品拍得的數(shù)百萬元也捐給了有關慈善組織……
饒宗頤一向主張學藝雙攜,張大千先生曾稱贊說:“饒氏白描,當世可稱獨步。”可見其功力深厚,已非同一般。他曾經把自己的一幅《荷花圖》送給溫家寶總理,這是一幅堪稱詩書畫三絕的畫作,一枝荷花,形簡而神逸,輔以一首自作詞《一剪梅·花外神仙》:“荷葉田田水底天,看慣桑田,洗卻塵緣。閑隨秾艷共爭妍,風也倏然,雨也恬然。雨過風生動水蓮,筆下云煙,花外神仙。畫中尋夢總無邊,攤破云箋,題破濤箋。”此畫以荷為題,以詞為跋,寓意深刻。水中蓮花,看慣桑田,洗卻塵緣,恬然面對風雨,好一個“花外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