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十年后的那個清明節(jié),我和父親還有弟弟回到了久別的故鄉(xiāng),也就是那座小縣城,去尋她的墳。
母親去得突然,四十出頭,便倒在她和父親所在的造紙廠的車間里。那天是4月15日,還有兩個來月,我就要參加高考。父親猶豫再三,還是告訴了我。父親指著飯桌上一個黑漆漆的骨灰盒,對我和弟弟說,你媽在里頭。說完,看也不看我們,扭頭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門檻上,默默地抽煙,任憑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來活去。
母親的墳,說墳也不是墳。我們?nèi),除了造紙廠分發(fā)的兩間低矮潮濕的平房,便上無片瓦,下無寸地。母親葬在哪里,還真是個問題。父親袖著手在外面尋摸了一天,回來等天黑嚴實了,重新領著我和弟弟出了門,悄然上了縣城西郊的觀音山。觀音山是一座孤山,樹木葳蕤,山雖不高,卻能俯視整個縣城。從觀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翻過山頂,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個岔路口,往左是回縣城,往右是去造紙廠的一條小路。父親在岔路口站立了一會兒,帶領我們往左走了下去。走了兩百步,父親指了指路邊,嘆了口氣,說,就這里吧。
一個小時后,母親的骨灰盒,被我們安葬在一個小土包下面。父親生怕別人發(fā)現(xiàn),特意弄了一些草皮蓋在新土上,還移栽了兩棵小樹侍立兩旁作為記號。臨下山時,我們?nèi)苏驹谀赣H的墳前,望著山腳下的一城燈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如父親所愿,我總算為他爭了口氣,被南方一所大學錄取了。父親也因為母親的早逝而驚恐萬分,執(zhí)意要離開造紙廠這個污染嚴重的傷心之地,帶著弟弟南下去打工。走的那天,父親獨自去母親的墳前坐了半晌,回來時,我感覺他一下子蒼老了許多。
母親的離去,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家庭來說,是巨大的災難和難以言說的悲慟。十年間,我們?nèi)司墼谝黄穑瑥牟桓艺勂鹉赣H,甚至連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來。如果不是因為父親剛剛被醫(yī)院查出肝癌晚期,沒人會主動提出去尋她的墳。
可是,墳沒有了。我們回到縣城是日暮時分,和上次一樣,沿著觀音山北面的那條山路上了山,翻過山頂,等來到山南面的那個岔路口時,不由驚呆了。岔路口的右邊,依舊是樹木蔥蘢,依舊是那條羊腸小道蜿蜒而下,依舊是造紙廠五顏六色的污水在山腳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邊,別說兩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條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圍墻砍成了斷頭路。圍墻里面,攪拌機轟鳴,工人們緊張忙碌,一棟棟別墅在一堆堆凌亂的鋼筋水泥中張牙舞爪。父親驚得張了張口,想說什么卻說不出來,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渾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頓時醒悟過來,忙跑過去一把攙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會兒,父親才緩過一口氣來,手指著圍墻里面,抽泣著說,你媽的墳……
我媽的墳……我腦海里高速運轉著,惶然四處張望。突然,我指著岔路口的右邊,急中生智地說,我媽的墳不是在那里嗎?您,您記錯了呢。
我怎么可能記錯?父親抹了抹眼淚,驚訝地問。我朝弟弟使了個眼色,弟弟立馬反應過來,忙在一邊附和道,您肯定是記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記得是在右邊。你那晚不是還說,右邊好,男左女右,葬在右邊,你媽就可以守住我們在造紙廠的那個家了。
是嗎,我有這樣說過?父親將信將疑地問。我和弟弟猛點頭。父親猶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邊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邊,大概是兩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樹矗立在路邊。大樹枝繁葉茂,樹干筆直粗壯,高聳入云。父親疾步走了過去,踮起腳尖,一把抱住大樹,將臉親昵地貼在樹干上,嘴里喃喃自語,仿佛在傾訴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貿(mào)然上前去打擾父親,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內(nèi)心凄惶不安。附近的樹林,山腳下的縣城,還有更遠處的鄉(xiāng)村田野,籠在水煙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綽綽,輪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邊一墻之隔的圍墻里面,卻是那般的清晰可見,亮晃晃的夜燈下,人影憧憧,攪拌機像一頭巨大的鱷魚,吞進吐出,在永不知疲倦地嘶吼著。我和弟弟不禁對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樣在憂慮:父親沒幾天活頭了,他老人家走后,該何處安息?
(1)下列對作品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 )(5分)
A.小說開篇用語看似平常,卻涵蘊豐富,既寫出了母親去世日久、父子三人離鄉(xiāng)日久,也寫出了父子回鄉(xiāng)的時間與緣由,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
B.母親去世突然,令全家猝不及防;而貧困如洗的家境和“我”高考在即的現(xiàn)狀,令我們無力也無暇好好安葬母親。這為日后“尋墳而不得”埋下伏筆。
C.母親的去世給全家?guī)砹司薮蟮臑碾y和難以言說的悲慟。父子三人因為驚恐和傷心而離開家鄉(xiāng),直至父親身染重疾,才想起重回故鄉(xiāng)去尋母親的墳。
D.小說不僅寫出了母親墳墓被毀,父親故去后不知何處安息的家庭悲劇,更揭示了工業(yè)化進程中暴露的種種社會問題,如環(huán)境污染、毀山濫建等。
E.小說借助排比、比喻、夸張、擬人、反語等手法來描寫景物,環(huán)境描寫除了具有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深化主題的作用外,還起到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作用。
(2)你認為父親有可能記錯墳的位置嗎?前文哪些地方設了伏筆?(6分)
(3)小說中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他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心緒變化?請簡要概括(6分)
(4)有人認為本文的標題應該是“墳”而不是“好大一棵樹”。請結合文本,談你的認識和理解。(8分)
參考答案:
⑴ A 2分,D 3分,B 1分。
⑵不可能記錯。①墳地是父親在外尋摸一天定下來的;②岔路口左右各有不同指向;③安葬時走了200步,之后又移栽小樹作記號;④離鄉(xiāng)前父親獨自去墳前坐了半晌。(答對3點給6分)
⑶①生活境遇困窘,深愛妻子孩子,為維持生存不得不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辛苦工作的勞動者。(3分)②妻子去世非常悲傷,怕污染傷及自身而南下打工,查出癌癥后希望和妻子安葬在一起,在一番尋找而不得之后不得不接受一棵大樹為妻子的安棲之所的“事實”。(3分)
⑷答案示例一:應該是“墳”。①行文結構上看,文章開篇即明說尋墳,照應標題;結尾以問句作結——父親去后何處安息——委婉寫墳。②“墳”是線索。全文一直圍繞“墳”展開:安葬時尋墳址——離家時去看墳——十年后去尋墳;而“好大一棵樹”一直到行文的末尾才出現(xiàn),且篇幅不大。③從主旨上看,“尋墳而不得”展現(xiàn)了貧苦人民的悲情,墳的被毀其實表達的是快速發(fā)展的工業(yè)化進程中機器與傳統(tǒng)文化中人情人性的博弈:要發(fā)展,要不要人文關懷?耐人尋味。④從藝術效果上看,用“墳”作標題,直接、明白。(亮明觀點2分,理由答出3點即可,每點2分)
答案示例二:應該是“好大一棵樹”。①從情節(jié)上看,它雖然是在文章幾近結束時才出現(xiàn),卻至關重要:它恰巧就在大概是兩百步的地方,這讓父親最終接受“記錯了”這個事實有了可信度;它的繁茂筆直粗壯高聳應該是契合了這十年來父親內(nèi)心所想:當年的小樹苗應該長成了這個樣子;在經(jīng)歷了“墳沒有了”這個變故后,這棵樹成了身染重病的父親最終的情感依托。②樹是樹,不是墳,但它卻完成了對父親的情感撫慰,這種錯位與悲情讓讀者唏噓。③從人物形象上塑造上看,樹的繁茂寄予了父親十年來無以言說的思念:“疾步”“踮”“抱”“親昵地貼”“傾訴”側面表達了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④從藝術效果上看,用“樹”作標題,含蓄、蘊藉。(亮明觀點2分,理由答出3點即可,每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