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散文閱讀訓練

忍冬《陌上花開緩緩歸》初二散文閱讀訓練附答案

[移動版] 作者:1524780364

忍冬《陌上花開緩緩歸》初二散文閱讀訓練附答案

①陽春三月,風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楊柳依依,野花絢爛,身心不由得輕爽而浪漫!叭虑槟吧匣ā保胚h的詩句似乎隨風從天邊飄來,從歷史的深處飄來,拂過阡陌,襲上心頭。詩是屬于清乾嘉詩人趙翼的,可昂首遠望,眼前的陌上風情卻是不折不扣的現(xiàn)代,由眼簾入心扉。

②漫步陌上,心情是詩意的那種,優(yōu)雅而散淡,不忍匆促,只因陌上花開;花是自然的那種,相素而恬淡,不落塵俗!叭嘛L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暢然的一種意境。三月陌上花,讓人愛讓人癡,恍惚人的骨子里頭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風韻。

③陌上花開,如果沒有了從俗累的生活中走出來,悄然佇立阡陌并為陌上風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開也寂寞,風情也蒼白。于是,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不知被多少人吟誦了多少遍。人歸緩緩,那花便有靈性,便開得執(zhí)著,陌上風情也被撩拔得濃郁而熱烈。

④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圖畫:在粉黛佳麗的簇擁下,一位美若天仙、儀態(tài)雍容的貴夫人款擺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臨安的阡陌上,其時陌上花團錦簇,楊柳輕搖,蝶飛蜂舞,三月風情旖旎之至。這時,一騎快馬打陌頭楊柳的綠蔭中飄然而來,騎者翻身下馬,氣喘吁吁中把一封書信遞給夫人。夫人展開一看,不禁滿面春色。原來,吳越王錢镠身在王宮大殿卻惦記著遠在臨安陌上的愛妃,囑她只管憐花惜柳,消受春色,不必急著回宮,“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卞X镠,這位在五代十國的夾縫中占了十二州江山的吳越國王,不提他江山坐得如何,只是這一番愛妃的體貼、對春色的傾心之情就足以讓后人擊掌了。緩緩歸,緩緩歸,多么柔情的一句話游移在古籍史冊中,艷稱千古。

⑤只是再柔情、再體貼的話,也難以使國家逃脫傾覆的厄運。憐美惜春的柔情敵不了劍戟弓弩的無情。從此,陌上花開依舊,只是錢镠煙逝,愛妃云去,只有“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一句話化作一個美麗的故事,游蕩在臨安的陌上,等待后人的憑吊。終于在吳越國“國除”的百十來年后的一個秋天,詩人東坡來到臨安。歷史似乎特意安排東坡在秋天踏上臨安的陌上。陌上春天花開,秋天亦花開,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出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卻是蕭瑟。于是在秋天的陌上花開中,東坡悵對古人,一番憑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結(jié),一吐而快!澳吧匣ㄩ_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若為留得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歸”……詩人一唱三嘆中,浸染著人事盛衰的感慨。陌上花,就這樣開在歷史的車轍中,櫛風沐雨,浸透艷麗與滄桑,令人唏噓不已。

⑥漫步陌上,盡管不能如吳越王妃那樣一路招搖地走在陌上花叢中,也不能像東坡那樣懷一顆憂傷之心吟出千古不泯的詩句,不過,并不妨礙我把錢镠與王妃“緩緩歸”當作人類面對大自然所共有的心境去感懷,當然,東坡透過陌上花開而生發(fā)的歷史感悟更以一種強勁的力量震撼著我的心靈。

⑦我?guī)缀跻莸乖谀吧匣ǖ拿媲傲。我突然覺得這一束束、一叢叢開了又落了的陌上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歷史與文化而開而落。我不敢說我可以觸摸歷史與文化,但我可以深情地撫摸陌上這些嬌嫩而又頑強的花朵。“陌上花開緩緩歸”,這不僅僅意味著悠閑、詩意,而更大的意義在于,讓我們的心靈在恬靜的陌上花中,回歸人類歷史與文化。

⑧緩緩歸,緩緩歸。披一襲“三月風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緩緩歸。

⑨緩緩歸矣,我心已是陌上花開。

14、文章第①段開頭幾句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4分)

15、文中第⑤段,作者說“陌上花……深透艷麗與滄桑,令人唏噓不已。”請根據(jù)文意,寫出“艷麗”與“滄桑”的具體含義。(4分)

(1)“艷麗”的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滄!钡暮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⑦段寫道:“我?guī)缀跻莸乖谀吧匣ǖ拿媲傲!狈治鲎髡哌@樣說的原因。(4分)

17、文章末尾兩段多次重復“緩緩歸”,有什么作用?(4分)

18、蘇東坡,即_________。他與其父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合稱“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其膾炙人口的詩句:“但愿人長久,______________!保4分)

參考答案:

14、借助對景物的描寫引發(fā)聯(lián)想,很自然地引出詩句“三月情陌上花”和下文吳越王錢镠與愛妃的故事,為文章的感悟與抒情作鋪墊。

15、“艷麗”是指吳越…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頁第二頁)…文化的感悟,反復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意味。

18、蘇軾   蘇洵   蘇轍    千里共嬋娟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