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 > 現代文閱讀 > 閱讀世界 > 經典名著 > 正文

學生之工作(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日)

作者:毛澤東 文章來源:偉人作品

我數年來夢想新社會生活,而沒有辦法。七年春季,想邀數朋友在省城對岸岳麓山設工讀同志會,從事半耕半讀,因他們多不能久在湖南,我亦有北京之游,事無成議。今春回湘①,再發(fā)生這種想像,乃有在岳麓山建設新村的計議,而先從辦一實行社會說本位教育說的學校入手。此新村以新家庭新學校及旁的新社會連成一塊為根本理想,對于學校的辦法,曾草就一計劃書,今抄出計劃書中“學生之工作”一章于此,以求同志的教誨。我覺得在岳麓山建設新村,似可成為一問題,倘有同志,對于此問題有詳細規(guī)劃,或有何種實際的進行,實在歡迎希望的很。

(一)

學校教授之時間,宜力求減少,使學生多自動研究及工作。應劃分每日之時間為六分。其分配如左:

睡眠二分。

游息一分。

讀書二分。

工作一分。

讀書二分之中,自習占一分,教授占一分。以時間實數分配,即:

睡眠八小時。

游息四小時。

自習四小時。

教授四小時。

工作四小時。

上列之工作四小時,乃實行工讀主義所必具之一個要素。

(二)

工作之事項,全然農村的。列舉如左:

(甲)種園。(一)花木。(二)菜蔬。

(乙)種田。(一)棉。(二)稻及他種。

(丙)種林。

(丁)畜牧。

(戊)種桑。

(己)雞魚。

(三)

工作須為生產的,與實際生活的,F時各學校之手工,其功用在練習手眼敏活,陶冶心思精細,啟發(fā)守秩序之心,及審美之情,此為手工課之優(yōu)點。然多非生產的(如紙,豆泥,石膏,各細工),作成之物,可玩而不可用,又非實際生活的,學生在學校所習,與社會之實際不相一致,結果則學生不熟諳社會內情,社會亦嫌惡學生。

在吾國現時,又有一弊,即學生畢業(yè)之后,多鶩都市而不樂田園。農村的生活非其所習,從而不為所樂。(不樂農村生活,尚有其他原因,今不具論。)此于地方自治之舉行有關系。學生多散布于農村之中,則或為發(fā)議之人,或為執(zhí)行之人,即地方自治得學生為之中豎〈堅〉而得舉行。農村無學生,則地方自治缺乏中堅之人,有不能美滿推行之患。又于政治亦有關系,現代政治,為代議政治,而代議政治之基礎筑于選舉之上。民國成立以來,兩次選舉,殊非真正民意。而地方初選,劣紳惡棍武舉投票,鄉(xiāng)民之多數,竟不知選舉是甚么一回事,尤無民意可言。推其原因,則在缺乏有政治常識之人參與之故。有學生指導監(jiān)督,則放棄選舉權一事,可逐漸減少矣。

欲除去上文所說之弊(非生產的,非實際生活的,鶩于都市而不樂農村),第一,須有一種經濟的工作,可使之直接生產,其能力之使用,不論大小多寡,皆有成效可觀。第二,此種工作之成品,必為現今社會普通之要需。第三,此種工作之場所,必在農村之中;此種之工作,必為農村之工作。

上述之第一,所以使之直接生產。第二,所以使之合于實際生活。第三,所以養(yǎng)成樂于農村生活之習慣。

(四)

于上文所舉以外,尚有一要項,今述之于下。言世界改良進步者,皆知須自教育普及使人民咸有知識始。欲教育普及,又自興辦學校始。其言固為不錯。然興辦學校,不過施行教育之一端。而教育之全體,不僅學校而止,其一端則有家庭,一端則有社會。家庭之人無知識,(家庭之組織不善習慣不善等從之。)則學生在學校所得之知識與之柄〈枘〉鑿,其結果只有二途:一則被融化于家庭,造成一種孝子順孫新舊雜粹〈糅〉之鄉(xiāng)愿。一則與家庭分張,近來“家庭革命”“父子沖突”之聲,所由不絕于耳也。社會亦然。學生出學校入社會,若社會之分子無知識,(社會之組織不善習慣不善等從之。)則學生在學校所得之知識與之柄〈枘〉鑿,其結果亦只有兩途:或為所融化,或與之分張。從來之柔懦奸邪,皆前一種之結果。從來之隱士,皆后一種之結果。(隱士之隱,多為社會與其理想柄〈枘〉鑿而然。)故但言改良學校教育,而不同時改良家庭與社會,所謂舉中而遺其上下,得其一而失其二也。

雖然,欲依現在之情形,由學校之力,改良家庭與社會,由辦學校之人,同時為改良家庭與改良社會之人,其事果得為乎?此吾可徑答之曰不可得為也。蓋依現今之情勢,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其關系,非為有機的而為無機的,非為精神的而為形式的。形式盡相結合,而精神上則常相沖突。今以學校對于學生之目的言之,為“養(yǎng)成有獨立健全之人格之人”。而家庭對于子弟之目的,則為“養(yǎng)成可供家庭使命之人”。(例如父兄只責子弟賺錢養(yǎng)家,卻不問其來歷。)社會對于個人之目的,亦非以社會為個人之發(fā)展地,而以個人為社會之犧牲品。(例如工廠奴使工徒,又各種機關下級人員之生活,多感痛苦而不覺愉快。)此豈非精神上相沖突之明證乎?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家庭,學校,社會,將相違日遠,焉有改良之望哉!

今請申言吾人之意,真欲使家庭社會進步者,不可徒言“改良其舊”,必以“創(chuàng)造其新”為志而后有濟也。蓋所謂改良家庭,改良社會云者,無非改良“生活”,而舊的家庭生活,與舊的社會生活,終不可以改良。此等之舊生活,只適用于舊時代。時代已更,則須別有適應此時代之新生活。且伊古以來,幾曾真見有改良其舊之事?有之,皆創(chuàng)造其新者耳。近人知舊劇之不可改良為新劇,而豈知各種舊生活亦皆不可改良為新生活也。今試征之家庭與社會之事實,與現今之家長言子弟人格獨立,與現今之工廠主謀與工徒分配平均,盡人而知其不可能也。故勞動者欲求完全之平均分配,非在社會制度改革之后,不能得到。子弟欲求完全之人格獨立,非在家庭制度改革之后,不能得到。社會制度之大端為經濟制度。家庭制度之大端為婚姻制度。如此造端宏大之制度改革,豈區(qū)區(qū)“改良其舊”云云所能奏效乎?

創(chuàng)造新學校,施行新教育,必與創(chuàng)造新家庭新社會相聯(lián)。新教育中,以創(chuàng)造新生活為主體。前節(jié)所云“生產的工作”“實際的工作”“農村的工作”,即新生活之大端也。

新學校中學生之各個,為創(chuàng)造新家庭之各員。新學校之學生漸多,新家庭之創(chuàng)造亦漸多。

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創(chuàng)造一種新社會。新社會之種類不可盡舉,舉其著者:公共育兒院,公共蒙養(yǎng)院,公共學校,公共圖書館,公共銀行,公共農場,公共工作廠,公共消費社,公共劇院,公共病院,公園,博物館,自治會。

合此等之新學校,新社會,而為一“新村”。吾以為岳麓山一帶,乃湘城附近最適宜建設新村之地也。

夫論政治革命之著明者,稱法蘭西;論社會革命之著明者,稱俄羅斯,所謂“模范國”是也。論街衢之修潔者,稱柏林;論商市之華麗者,稱巴黎,所謂“模范都”是也。吾人于南通縣之自治教育,亦艷稱之,則又所謂“模范地方”也。所以然者,效驗既呈,風樹乃樹,世人耳目,咸集注之。誠欲轉移風化,自宜養(yǎng)成一種勢力,而此種勢力,宜摶控而切忌渙散。旗幟務取鮮明,而著步盡宜按實。今不敢言“模范國”“模范都”“模范地方”,若“模范村”,則誠陳義不高,簡而易行者矣。

俄羅斯之青年,為傳播其社會主義,多入農村與農民雜處。日本之青年,近來盛行所謂“新村運動”②。美國及其屬地斐律賓,亦有“工讀主義”之流行。吾國留學生效之,在美則有“工讀會”③,在法則有“勤工儉學會”〔4〕。故吾人而真有志于新生活之創(chuàng)造也,實不患無大表同情于吾人者。

(五)

第二節(jié)所舉田園樹畜各項,皆舊日農圃所為,不為新生活,以新精神經營之,則為新生活矣。舊日讀書人不預農圃事,今一邊讀書,一邊工作,以神圣視工作焉,則為新生活矣。號稱士大夫有知識一流,多營逐于市場與官場,而農村新鮮之空氣不之吸,優(yōu)美之景色不之賞,吾人改而吸賞此新鮮之空氣與優(yōu)美之景色,則為新生活矣。

種園有二,一種花木,為花園,一種蔬菜,為菜園,二者相當于今人所稱之學校園。再擴充之,則為植物園。種田以棉與稻為主,大小麥,高粱,〔玉〕蜀黍等亦可間種。粗工學生所難為者,雇工助之。

種林須得山地,學生一朝手植,雖出校而仍留所造之材,可增其回念舊游愛重母校之心。

畜牧如牛,羊,豬等,在可能畜養(yǎng)之范圍內,皆可分別畜養(yǎng)。

育蠶須先種桑,桑成飼蠶,男女生皆可為。

養(yǎng)雞魚,亦生產之一項,學生所喜為者也。

(六)

各項工作非欲一人做遍,乃使眾人分工,一人只做一項,或一項以上。

學生認學校如其家庭,認所作田園林木等如其私物,由學生各個所有私物之聯(lián)合,為一公共團體,此團體可名之曰“工讀同志會”。會設生產,消費,儲蓄諸部。學生出學校,在某期間內不取出會中所存之利益,在某期間外,可取去其利益之一部而留存其一部,用此方法可使學生長久與學校有關系。

(七)

依第三節(jié)所述,現時各學校之手工科,為不生產的,所施之能力,擲諸虛牝,是謂“能力不經濟”。手工科以外,又有體操科亦然,各種之體操,大抵皆屬于“能力不經濟”二〈之〉類。今有各項工作,此兩科目可廢棄之。兩科目之利,各項工作之中,亦可獲得!。ㄍ辏

根據1919年12月1日《湖南教育月刊》第1卷第2號刊印。署名毛澤東。

注釋

①今春回湘,指1919年3月12日離京赴滬,4月6日從上;氐介L沙。

②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年輕時受托爾斯泰的影響,在東京創(chuàng)辦《白樺》雜志,提倡人道主義。1918年,創(chuàng)辦《新村》雜志,宣揚烏托邦思想,主張建立新村,人人平等,互助友愛,共同勞動,共同生活。他還買地建立了第一個新村,從事半工半讀。在當時的日本和中國部分青年知識分子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③工讀會,指留美中國學生工讀會。成立于1914年,初名勤學會。1916年改為此名。其宗旨是“以半工半讀為助成學業(yè)之方法,以節(jié)省費用為推廣留學之方法!

〔4〕勤工儉學會,指留法勤工儉學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法國曾向中國大量招募華工。一九一五年,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等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以“勤于作工,儉以求學,以增進勞動者之智識”為目的,號召中國青年去法國半工半讀,并成立華法教育會主持其事。

上一頁】 【下一頁】 【目錄】 更多毛澤東相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