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二日)
敬啟者:湖南楊懷中②先生以本年一月十七日午前五時病歿于北京德國醫(yī)院。先生操行純潔,篤志嗜學,同人等聞其逝世,相與悼惜。溯自先生留學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及高等師范學校,復留學于英國蘇格蘭大學③,既畢業(yè),赴柏林考察教育,亦逾一年〔4〕。辛亥冬季,全國興革命之師,先生于是時歸國〔5〕,即回長沙任高等師范及第一師范各校教授,雍容講壇,寒暑相繼,勤懇不倦,學生景從,如是者七年有余〔6〕。戊午歲,長沙被兵事,師范學校亦駐兵〔7〕,教育事業(yè)將隳棄無可為,先生乃來北京,任國立大學倫理學教授。參稽群籍,口講之暇,復有譯述,精神過勞,因遂致病。始為胃病,繼以泛腫,養(yǎng)疾西山,逾夏秋西季。入冬以后,病勢日劇,居德國醫(yī)院受診治。醫(yī)者謂其臟腑俱有傷損,醫(yī)療匪易,而先生之病亦竟以不治。以吾國學術(shù)之不發(fā)達,績學之士寥落如晨星,先生固將以嗜學終其身。天不假年,生平所志,百未逮一,為教育、為個人均重可傷也!先生既無意于富貴利達,薪資所儲僅具薄田數(shù)畝,平日生計仍恃修俸,歿后遺族尚無以自存。先生服務(wù)教育,亦近十年,揆諸優(yōu)待教員及尊重學者之意,同人等擬對其遺族謀集資以裨生活。積有成數(shù),或為儲蓄,或營生產(chǎn),俾其遺孤子女〔8〕略有所依恃。伏冀諸君子知交慨加賻助,此則同人等所感盼者也。諸維亮察。不盡。
梁煥彝 胡 邁 劉棣蔚 黎錦熙 梁煥奎 方 表
薛大可 朱劍凡 章士釗 李 穆 廖名縉 陳潤霖
蔡元培 陳 介 張緝光 陳衡恪 范源濂 李 儻
范治煥 陶履恭 楊 度 范 銳 向瑞芝 胡元倓
周大烈 羅 超 王志群 毛澤東 熊崇煦同啟
如蒙賻贈,請寄送宣外賈家胡同達子營十六號湘潭李倜君,或宣內(nèi)什八半截西口中沈篦子胡同三號胡彥遠代收。
根據(jù)1920年1月22日《北京大學日刊》刊印。
注釋
①本文在《北京大學日刊》首刊后,又于1920年2月1日至3月14日,在湖南《大公報》以《代訃》為題連日重載,內(nèi)容完全相同,署名次序有所變動。毛澤東在北京組織驅(qū)逐張敬堯運動時,曾多次到醫(yī)院看望、守護楊昌濟,后又參加在京舉行的悼念活動!”疚臉它c為本書編者所加。
②楊懷中,即楊昌濟,見本書第15頁注〔8〕。
③蘇格蘭大學,指英國蘇格蘭厄北淀大學。
〔4〕據(jù)楊昌濟《余歸國后對于教育之所感》一文記載,他赴德國考察時間是九個月。
〔5〕楊昌濟歸國時間是1913年初。
〔6〕據(jù)李肖聃當時所撰《本校故教授楊懷中先生事跡》一文所記,先生“在長沙五年,弟子著錄以百千計,尤心賞毛澤東、蔡林彬”。此處所說“七年有余”,應(yīng)是五年有余。
〔7〕1918年春夏間,南北軍閥混戰(zhàn)于湖南,各路軍隊進退長沙,騷擾劫掠,許多學校變成兵營。
〔8〕“俾其遺孤子女”六字,《北京大學日刊》影印件不顯,此處系根據(jù)湖南《大公報》補上。遺孤子女,指楊昌濟的夫人向氏,子楊開智,女楊開慧。
【上一頁】 【下一頁】 【目錄】 更多毛澤東相關(guān)作品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本文關(guān)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