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在文言文議論文中常出現(xiàn)
分析:這種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詩或一個典故,然后來判斷前文講的道理或現(xiàn)實的人或事。就表達方式來說,它們是總結(jié)性的判斷。
“…之謂也”是總結(jié)性判斷的基本形式!爸笔莿釉~“謂”的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這種形式可以翻譯為“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如
詩曰:“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此之謂也。(《莊子·天論》)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慎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荀子·勸學(xué)》)——所以君子是不急噪、不隱瞞、不盲目,謹慎嚴格地要求自己!对娊(jīng)》說:“不過于急切,也不有意怠緩,能受天子的賞賜!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聽到過許多道理,便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說的就是我啊。
——《詩經(jīng)》說:“君子既遵守禮義,而行為無差錯,又何必擔(dān)心旁人說閑話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之謂也”的形式,是在“…之謂也”形式中動詞“謂”的前置賓語之前加一個“其”字,這個“其”字是語氣副詞,意思是“大概”。這樣就舒緩了“…之謂也”的肯定語氣,增加了商量、推測的語氣。
如:
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淅顚④娭^也!”(《史記·李將軍列傳》)——太史公說:“《傳》(論語·子路篇)說:‘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正當(dāng),不發(fā)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不正當(dāng),即使下命令也沒有人聽從他!f的這不正是李將軍嗎!”
“其…之謂矣”、“其…之謂乎”與“…之謂也”、“其…之謂也”的作用和意義基本一樣,只是語氣詞“也”改換成“矣”、“乎”,表示了他們之間在語氣輕重和口吻上的差異!捌洹^也”的形式所表示輕度語氣。如:
詩曰:“自詒伊戚!逼渥雨爸^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詩經(jīng)》上說:“自己給自己留下憂患!贝蟾耪f的就是子臧這種人啦!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詩經(jīng)》里說:“孝子的孝是沒有窮盡的,永遠把它留給你這樣的孝子們!贝蟾耪f的就是這種情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