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臠(luán,小塊肉)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
③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dǎo)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dǎo)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為治,豈不悲哉!
④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y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務(wù)相反也,時勢異地。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⑤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梗瑥钠渌跽呷胨笾。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為治,豈不難哉!
⑥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逼涓鸽m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
——(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法:法令制度
B、循表而夜涉 循:沿著,順著
C、故審堂下之陰 審:查看
D、遽契其舟 契:通“鍥”,刻劃
2、下列各組句子中,均表明治國應(yīng)該“因時而化”的一組是:
A、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 ≈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袅坚t(yī),病萬變,藥亦萬變。
C、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D、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阉┮妫G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緊緊圍繞“察今”這個中心論點展開論證,告訴人們要明察現(xiàn)實社會的實際情況,因時而制法。
B、作者善于巧妙地運用貼切通俗的比喻說明天下無包醫(yī)百病的良藥,世間也沒有永遠可以運用的法令制度的道理。
C、文章語言簡練準確、生動多變而又不失嚴正。作者采用設(shè)問、反問、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說理,使語言富于變化,很有說服力。
D、作者運用三個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闡明法令制度必須隨著客觀形勢變化而有所改變的觀點。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3分)
譯文:
(2)向其先表之時可導(dǎo)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dǎo)之,此其所以敗也。(4分)
譯文:
(3)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3分)
譯文:
參考答案
1、A(法:效法,名詞作動詞)
2、B(A、C、D三項的第二句均不合題干)
3、A(“察今”只是一個話題,并非中心論點)
4、(1)譯:即使人們沒有增減它,也還是不能夠效法的。(得分點:雖、損益)
(2)譯:以前他們設(shè)立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jù)標志渡水的,現(xiàn)在水位變化了,漲高很多了,楚國人還是照著原來的標記渡水,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得分點:向、導(dǎo)、益)
(3)譯: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據(jù)法令制度進行,修訂法令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得分點: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