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八年級下冊語文

短文兩篇(日 月)課后練習解題指導

[移動版] 作者:劉博

一、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篇幅來贊美飛蛾撲火,這是為什么?課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甭(lián)系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設(shè)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把握《日》的精神實質(zhì)及其時代意義。

因為這里的飛蛾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為了一種象征,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寫的雖然是“日”,但主要表達的卻是飛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熱的行為。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zhàn)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勝利的到來,因此可以理解巴金為什么歌頌光明,贊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xiàn)的意境,能使你聯(lián)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設(shè)題意圖是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月》的略顯零散的表述中抽繹出其情感脈絡(luò);由《月》聯(lián)想到一些古詩文,則是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及整合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能力。

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望著明月,總覺寒光冷氣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這種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蘇軾的“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李商隱的“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題有什么深一層的理解?

設(shè)題意圖是讓學生注意這兩篇短文在主題表達上的相通性。

冷和熱是一種極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征才會更加明顯突出,這就是為什么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向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的這樣寫。將這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查看更多短文兩篇日月 八下答案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