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中考試卷

2017年湖北省宜昌市語文中考試題(備有doc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⑹在石濤看來,“精神燦爛”的對面,頹然站立著的是“淺薄無神”。我多么怕,怕太多的人被它巨大的陰影罩住。我們的靈魂情態(tài),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一旦陷入“淺薄無神”的泥淖。它分娩出的產(chǎn)品(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zhì)的)定然是劣質(zhì)的、速朽的、甚至是富含毒素的……

⑺相信吧!一個精神燦爛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園;一個精神燦爛的群體,可以活成一種傳奇。

13.請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體悟,在第⑵自然段的橫線上續(xù)寫一個句子。(2分)

14.“精神燦爛”的實質(zhì)是什么?請根據(jù)你對全文的理解完成下列填空。(2分)

所謂“精神燦爛”,就是指人的“靈魂情態(tài)”和“生命狀態(tài)”要活出,活出。

15.請至少從兩個方面舉例說明“塔莎奶奶”的性格特征。(2分)

16.請在第⑹自然段的橫線上,填寫一個“精神燦爛”的反義詞。(1分)

17.積累鏈接:請默寫出李白《行路難》(其一)中的最后兩句。(2分)

三、家中常有八珍嘗,哪及山間野筍香。(10分)

春野的饋贈

洪燭

⑴中國人食筍的歷史久遠。“其蔌維何,維筍及蒲。”早在《詩經(jīng)》時代竹筍就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食品。晉朝戴凱所著的《竹譜》一書中,曾介紹過70多個竹子品種及不同竹筍的風味。宋代德清僧人贊寧在所著的《筍譜》中,記有80多中竹筍品種。

⑵有人說,竹筍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與口味,松、竹、梅被稱作歲寒三友,竹子自然成為清高的象征。

⑶歷來文人墨客多有歌詠,蘇東坡有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詩圣杜甫曾寫過“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的詩句,道出他對竹筍風味的喜愛。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在江西品嘗過,“貓頭筍”,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寫下了“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貍”的有名詩句。清代鄭板橋則言:“江南竹筍趕鮒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⑷有經(jīng)驗的廚師,連煲筍之湯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別的菜,就兌一點進去,相當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之者在也。”筍之調(diào)味,快達到魔法的境地了。連殘湯剩汁都能畫龍點睛,把一道新菜全“盤活”了。至于這種奇妙的筍湯(又叫筍油)的提煉辦法,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詳細記載:“筍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節(jié),鋪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壓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鹽一兩,便是筍油。其筍曬干,仍可作脯。”

⑸林洪的《山家清供》,給鮮筍起了個外號,叫“傍林鮮”:“夏初竹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傍林鮮。”根據(jù)他的講授,鮮筍最好現(xiàn)摘現(xiàn)吃,一分鐘都別耽誤,就在竹林邊,用芳香的竹葉為燃料,當場煨烤;可見環(huán)境或氛圍也能激活、增添新筍那天然的鮮美。這絕對是最正宗的“綠色食品”了,不僅就餐環(huán)境是一片綠林,烹飪方法也是返璞歸真的。不知竹林七賢之類古老的隱士,就地取材,是否使用這種“叫化雞”式的吃法?鮮筍之可口,堪稱“植物雞”(前面提到的筍湯,也堪稱“植物雞湯”)。另一本書,《四時幽嘗錄》,也大加贊美:“每于春中筍抽正肥,就彼竹下,掃葉煨筍至熟,刀戳剝食。竹林清味,鮮美無比。人世俗物,豈容此真味。”想來只有超凡脫俗的人,譬如隱于山林者,才能體會到竹筍至真的味道。而所謂的“真味”,其實于平淡中見神奇。有一顆淡泊的心,才能遭遇這種潛伏的神奇。

⑹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筍旺盛的生長期了。這個階段從立春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四月的下旬。“好竹連山覺筍香”,春筍嘗鮮的好時節(jié)就在眼前了。

18.作為一種美食,你認為竹筍最主要的特點是什么?請用一個組高度概括。(2分)

19.為什么說竹筍又是一種雅食?(2分)

20.請根據(jù)詩詞對偶和押韻的特點,在第⑶自然段的方框內(nèi)填充一個恰當?shù)淖帧?2分)

21.所謂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見神奇。正如隱者食筍一樣,淡泊者都能在平素的衣食住行中,遭遇這種潛伏的神奇。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再舉一例這樣的生活現(xiàn)象。(2分)

22.積累鏈接:請默寫出蘇軾承天寺夜游時,于庭下所見美景。(2分)

四、名勝楹聯(lián)藏機趣,山水云月醉乾坤( 13分)

山水云月一沙鷗

田宗偉

⑴在幽默機趣的對句中抒發(fā)性靈、體悟人生,是典型中國文人的特殊生命情調(diào),這是楹聯(lián)不同于一般名勝聯(lián)語,或是寄興托志,或是詠事抒懷,總要表達一種內(nèi)在情緒。它往往只是借助對聯(lián)這種形式,以山水云月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達某種意興或感受,同時也展現(xiàn)出智力上的靈巧和聰慧,讀之令人耳目一新。

⑵在昆明曇華寺院子里兩殿門上各有一塊匾,前匾是“聽鳥說甚”,后匾是“問花笑誰”。兩匾相對,正好組成一副絕妙的對聯(lián),寥寥八字,機趣洋溢,禪味深長。河北作家雪泥在欣賞此聯(lián)時說:“僅于藝術(shù)而言,竊以為,(A) 穿行于紅塵,能夠停下來,聽鳥說甚,問花笑誰,為初窺藝術(shù)之門境 ;( B) 處山水間,聽鳥說甚,問花笑誰,深懷執(zhí)著之心,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苦苦追尋,深得藝術(shù)之精髓,為第二境界 ;( C) 在千山鳥飛,萬花盛開的時候,能夠把 “聽鳥說甚,問花笑誰”,改為詰問句,不執(zhí)著于物象,飄然而過,才是藝術(shù)最高境界。

⑶“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此為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園一聯(lián),為清人吳恒所題,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與聯(lián)家之精神意趣無不畢現(xiàn)。此聯(lián)最為有味者乃在“讀”“談”二⑷字,談天,本為人事難及鳥也;讀月,于人少有而況魚乎?然雖近荒唐,細思則殊為有趣,似是作者在代魚“讀月”,代鳥“談天”,又似水清現(xiàn)魚真可讀之,山靜無聲鳥真可談天。此乃奇趣,反常合道,妙不可言。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