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名篇精典閱讀訓練題
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這是總的要求,我們可以把它分解成這樣幾個目標:1、順暢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的句讀;2、理解常用的實詞和虛詞,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3、了解課文所蘊涵的思想觀點和感情;4、默寫課文中的規(guī)定背誦的段或篇以及大綱推薦背誦的古詩文篇目。5、了解課文的主要藝術(shù) 特色和表現(xiàn)手法。
貴州黔南州的中考文言文閱讀主要考查課內(nèi)的精典語段。課內(nèi)語段顧名思義選自課本,是我們平時學過的內(nèi)容。而書本上的文言文篇目又有限,因此學習時要掌握重點實詞的意思和重點句子的翻譯以及注意領(lǐng)會常見虛詞的用法,對課文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藝術(shù)特色的理解也不能忽視。下面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文言文名篇逐課進行設(shè)計,供同學們復習訓練之用。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②無論魏晉( )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④遂與外人間隔( )
2.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 )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B.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C.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
D.未果 后遂無問津者
3.選出加點詞 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驚 乃不知有漢
C.復:復前行 不復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
4.簡答。
①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是:
③文中總寫漁人感受的一個詞是:
④“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gòu)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2.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 花之 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自李唐來(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④可愛者甚蕃( )
⑤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 ⑥宜乎眾矣( )
2.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可以調(diào)素琴
C.獨:晉陶淵明獨愛菊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陸草木之花 蓮之愛
3.下面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 喻 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B.“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比 喻 君子志潔行廉,芳名遠播。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比 喻 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請漣而不妖”比 喻 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詡.
4.簡答。
①比 喻 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 喻 君子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zhì)的一句話是:
6.這篇文章在寫法上一個突出特點是:
3.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則名 ( ) ②惟吾德馨 ( )
③談笑有鴻儒( ) ④無案牘之勞形( )
2.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D.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語句回答問題。
①表現(xiàn)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
②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陋室的?
5.選出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
A.“龍”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渲染了居室恬靜的氣氛。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表現(xiàn)了作者對知識分子的歌頌,對無學問之人的鄙薄。
D.“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反映了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6.文中說“斯是陋室”,而結(jié)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陋還是不陋呢?
4.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②屬引凄異( )
2.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錢幣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澗肅
C絕:哀轉(zhuǎn)久絕 沿溯阻絕
D素:素湍綠潭 可以調(diào)素琴
3.請分別概括三峽四個季節(jié)的特點。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4.填寫出描寫三峽形勢的語句。
①體現(xiàn)三峽長的語句是:
②體現(xiàn)三峽險的語句是:
③體現(xiàn)三峽窄的語句是:
④表現(xiàn)山河秀麗的語句是:
5.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6.文末引用漁歌的作用是什么?
5.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加點的詞。
①念無與為樂者( ) ②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者( )
③懷民亦未寢 ( ) ④水中藻荇交橫 ( )
2.從劃波浪線的句子中找出記敘的六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jīng)過: 結(jié)果: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②相與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一句的含義。
6.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下列句中沒有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 )
A.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B.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C.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D.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2.下列句中加點字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C.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D.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水皆縹碧( ) ②互相軒邈 ( )
③好鳥相鳴( ) ④經(jīng)綸世務者( )
4.簡答。
①描寫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
②用夸張手法寫水的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③用比喻的手法寫水的動態(tài)美的句子是:
④含蓄表現(xiàn)作者鄙棄名利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5.下列說法有誤的項是 ( )
A.本文生動簡潔地描寫了富陽、桐廬一帶富春江上優(yōu)美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向往自然、厭棄塵欲的心態(tài)。
B.第①段是總寫,巧妙地融寫景、敘事,議論、抒情于一體,為全文奠定了寧靜淡泊的基調(diào)。
C.第②段前后兩個層次形成了鮮明地對照,通過對照,反映了江水的動靜變化,補充了富春江的特色。
D.第③段先描寫群山的靜態(tài)美,再鋪寫山中的各種聲音,這是以靜寫鬧,顯示春天山中熱鬧的景象。
7.五 柳 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逼溲,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選自《五 柳 先生傳》)
1.選出詞義完全相同的一項 。ā 。
A.之:①無懷氏之民歟 、诟鹛焓现駳e
B. 其:①亦不詳其姓字 、谄溲,茲若人之儔乎
C. 焉:①因以為號焉 ②且焉之土石
D. 以:①以此自終 、谝詷菲渲
2.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 ②親舊知其如此 ( )
③簞瓢屢空,晏如也( ) ④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 )
3.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寫。
①表現(xiàn)五 柳 先生喜愛讀書的句子是:
②五 柳 先生名號的由來是:
③全文的中心句是:
4.詳讀全文,可以看出陶淵明是怎樣一個人?
5.選出理解有誤的一項 ( 。
A.本文是陶淵明托名的自傳,五 柳 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畫像。
B.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自己)讀書、飲酒、寫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潔的志趣和人格,使筆調(diào)詼諧。
D.文章最后兩句設(shè)問的話是贊語的實質(zhì),與“不慕名利”想照應,體現(xiàn)了先生的特點和優(yōu)點。
8.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死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 下列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雖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執(zhí)策而臨之
C.故雖有名馬 故時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2.根據(jù)下列提示填寫相應的詞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馬“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繪千里馬被埋沒的具體情形的句子是:
④表達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下面品析不準確的一項。 ( )
A.文章共用十一個“不”淋漓盡致地揭露了“食馬者”的無知與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結(jié)尾的三個“也”,分別表達出痛恨、嘲諷的感情。
C.文章為表現(xiàn)主題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從結(jié)構(gòu)看是先反后正,再層層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4.文中的“伯樂”和“千里馬”各喻指什么?
9.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①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
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 ④腰白玉之環(huán) ( )
⑤益慕圣賢之道( ) ⑥媵人持湯沃灌 ( )
2.選出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于: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戰(zhàn)于長勺
B.之:當余之從師也/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而:足膚皸裂而不知/氣可以養(yǎng)而致
D.以:以衾擁覆/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4.本文運用的表達方式有:
5.作者從哪些方面記述了成人后求師的艱難?
10.醉翁亭記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ā 。
A.之:四時之景不同 心樂之,伐竹取道
B.乎:頹然乎其間者 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
C.者:射者中,奕者勝 晦明變化者
D.也:太守宴也 眾賓歡也
2.選出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 。ā 。
A.而:日出而林霏開 云歸而巖穴暝
B.于:負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樹
C.為:釀泉為酒 山巒為晴雪所洗
D.然:雜然而前陳者 頹然乎其間者
3.選出詞義不同的一項。 。ā 。
A.暮:朝而往,暮而歸 蒼然暮色
B.發(fā):蒼顏白發(fā) 野芳發(fā)而幽香
C.樂:宴酣之樂 而樂亦無窮也
D.往:朝而往,暮而歸 往來而不絕者
4.填寫。
①試簡析文段的語言特色。
②試概括第一段的內(nèi)容。
③試概括第二段的內(nèi)容。
5.選出解釋不準確的一項! 。ā 。
A.風霜高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B.山肴野蔌:在山中在野外所做的美味食物。
C.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由大人攙著走。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D.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相互錯雜。
6.品析有誤的一項! ( 。
A.第一大寫山間朝暮和四時之景色,是美麗的“風景畫”。
B.作者用分述總收之法,將山水之樂具體化,點出樂字,使文意加深一層。
C.第二段寫太守醉游瑯琊山的情形,是生動的“風習畫”。
D.作者極寫游客之樂,側(cè)面顯示政治清明,表達出“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文意又深了一層。
7.翻譯下面句子.
①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②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1.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可: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C.許:潭中魚可百許頭 高可二黍許
D.以: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2.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點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 發(fā)現(xiàn)并找到小石潭的經(jīng)過是:
③點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詞語是:
④不清的主要原因是:
3.用“∥”給第一段分層并概括層意。
第一層:
第二層:
4.請分別寫出表現(xiàn)游魚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語句。
①靜態(tài):
②動態(tài):
5.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 ( )
A.這三段是按空間順序?qū)懴聛淼?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兩句都是從正而描寫水清。
C.選文第二段主要運用比喻的方法寫景。
D.選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透露作者被貶后的抑郁憂傷之情。
12.岳陽樓記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行。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饑,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斯:登斯樓也 微斯人
B.極:此樂何極 南極瀟湘
C.景:春和景明 四時之景不同
D.憂:憂讒畏饑 生于憂患
2.選出詞義、用法不同的一項 。ā 。
A.而:感極而悲者矣 后天下之樂而樂
B.若: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C.則:則有心曠神怡 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D.然:滿目瀟然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選出舉例不當?shù)囊豁棥 。?)
A.這兩段文字多用駢句,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行”就是。
B.文中句子對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就是。
C.文中有的語句相沿已成成語,如“一碧萬頃”、“心曠神怡”就是。
D.文中有些句子凝練而又描寫細膩,如“浮光躍金,靜影沉壁”就是。
4.選出對句子賞析有誤的一項 。 )
A.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前句寫沙鷗飛翔停歇,后句寫魚兒暢游歲中)
B.浮光躍金 ,靜影沉壁(前句寫無風時水面的月影,后句寫微風時水面的月光)
C.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前句寫狂風聲音凄厲,后句寫波浪來勢兇猛)
D.日星隱耀,山岳潛行(前句寫天空烏云密布,后句寫湖面昏暗陰沉)
5.指出理解有誤的一項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別是:雨 雪繁密的樣子、昏暗的樣子、顏色翠綠的樣子、意氣風發(fā)的樣子。
B.“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意思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瞧不起。
C.“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光榮和恥辱一起忘了。
D.兩段文字一悲一喜,一明一暗,一陰一晴,都寫得情景交融。
6.解釋下列短語。
①日星隱耀:
②檣傾楫摧:
③一碧萬頃:
④靜影沉壁:
13.滿井游記
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
A.①一室之內(nèi) ②郊田之外
B.①脫籠之鵠 ②曝沙之鳥
C.①如倩女之靧面 ②髻鬟之始掠也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 ②山石草木之間者
2.選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
A.①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②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③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D.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翻譯。
①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研明媚。
②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4.按要求列舉文中內(nèi)容。
①寫景之美:
②寫人之美:
③寫物之美:
④寫情之美:
14.陳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溃蛞詾橥。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蹦说弧瓣悇偻酢,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 面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皆次當行 之次所旁叢祠中
B.乃丹書帛曰 得魚腹中書
C.上使外將兵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D.宜多應者 功宜為王
2.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為屯長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扶蘇以數(shù)諫故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C.乃行卜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D.楚人憐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②吳廣以為然。
4.文中點示的起義的根本原因是:
5.陳勝認為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15.出師表
①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選自《出師表》)
1.選出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 )
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這里是“時”的意思)
B.以光(發(fā)揚光大)先帝遺德
C.臣本布衣,躬(彎著腰)耕南陽
D.諮(詢問)臣以當世之事
2.選出加點詞詞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恢弘志士之氣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欲報之于陛下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屬于作文一以記之
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同予者何人
3.簡答。
①文中表現(xiàn)作者無意于功名得祿的句子是:
②文中被千古傳頌的一個對偶句是:
4.選出理解有誤的一項 ( )
A.文中“益州”指蜀漢,“先帝”指劉備,“陛下”指劉禪,“臣”指諸葛亮。
B.第①段文字的主旨句是“誠宜開張圣聽”,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個建議。
C.第①段文字中“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應狂妄自大,鄙薄別人”。
D.第②段文字中最后一句概敘了作者跟隨先帝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感情極為深沉。
5. 由“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演變而來后個成語是:
(二)出師表
①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③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
④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1.解釋加點的詞。
①平明之理( 。 、谡撈湫藤p( 。
③以遺陛下( 。 、茇懥妓拦(jié)( 。
2.解釋下面的短語。
①作奸犯科
②悉以咨之
③優(yōu)劣得所
④性行淑均
3.翻譯。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4.列出文中的幾組反義詞。
5.在下面的橫線上填上四字短語。
①第一段作者提出了 的建議;②第二段作者作出了 。
③第三段作者作出了 。虎艿谒亩翁岢隽恕 〉慕ㄗh
6.用“|”將文段分為兩層,并在下邊橫線上說明理由。?
16.曹劌論戰(zhàn)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選自《曹劌論戰(zhàn)》)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惠未徧( 。 、谛⌒盼存冢ā 。 、坌〈笾z( 。
④公將鼓之( 。 、莨珕柶涔剩ā 。 、尥淦烀遥ā 。
2.用原文語句回答。
①文中表現(xiàn)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詞語是:
②文中“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
3.請分析“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結(jié)尾一段表現(xiàn)了曹劌哪些方面的才能?
5.文中曹劌的形象,令人欽佩。請寫出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愛國將領(lǐng),并用一句話加以評價。
①愛國將領(lǐng) 、凇
17.公 輸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1.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說:公輸盤不說 秦王不說
B.有:北方有侮臣者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東坡現(xiàn)右足
D.子:愿借子殺之 天子之怒
2.選出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 ( )
A.以:將以攻宋 以牒為城
B.之:宋何罪之有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于:有余于地 不足于民
D.而:宋無罪而攻之 知而不爭
3.解釋下面加的詞語。
①吾義固不殺人( ) ②不可謂仁( )
③不可謂智 ( ) ④知而不爭( )
4.翻譯了面的句子。
①宋何罪之有?
5.這幾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寫方式是:
6.概括這幾段文字的大意。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 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故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選出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誠
C.者:出則無故國外患者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之: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將: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將兵
B.間: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C.敵:出則無故國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敵
D.發(fā):征于色,發(fā)于聲 野芳發(fā)而幽香
3.簡答。
①文中強調(diào)人才的主觀因素是:
②文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話是:
4.文中列舉的六個歷史人物,他們經(jīng)歷上的共同點是:
5.第四段為什么獨立成段?
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加字變雙音節(jié)詞有誤的一項是 。 )
A.城(城墻)非不高也 。拢h(huán)而攻之而不勝(勝利)
C.池(水池)非不深也 。模蕴煜轮槪w順)
2.寫出兩個含有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成語。
①多助之至( ) ② 失道者寡助( )
3.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5.選出解說有誤的一項 ( )
A.本文一開頭就提出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B.第二三段先舉出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證明,然后從理論上來論證。
C.第四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D.全文語句整齊,氣勢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貴民輕”的政治思想。
20.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關(guān)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貧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對加點的詞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過)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謂失其本心(自己的修養(yǎng))
2.選出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得之則生 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義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名句。
①魚,我所欲也。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勿喪耳。
4.作者闡明自己的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本文旨在說明什么道理?
6.課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參考答案
《桃花源記》
1.①交錯相通 ②更不用說 ③妻子兒子 ④隔絕 2. D 3.C 4.①甚異之 ②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③豁然開朗 ④不想被外面的戰(zhàn)亂破壞了他們的和平寧靜的生活 5.是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生活 《愛蓮說》 1.①從 ②枝蔓 ③親近而不莊重 ④多 ⑤認為 ⑥應當 2.D 3.C 4.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遠益清 5.蓮, 花之 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 《陋室銘》1.①出名,著名 ②品德高尚 ③大 ④官府的公文 2.D 3.①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②惟吾德馨 4.陋室的環(huán)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個方面 5.C 6.從建筑和室內(nèi)布置看是簡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這小屋就不顯得簡陋了《三峽》 1.①飛奔的馬 ②連續(xù) 2.B 3.①水勢迅急兇猛 ②景色秀麗奇絕 ③蕭瑟凄涼 4.①三峽七百里 ②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③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④素湍綠潭,回清倒影5.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6.表明人們的感傷心情 《記承天寺夜游》 1.①考慮 ②只是 ③睡覺 ④交錯縱橫 2.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點:承天寺 人物:我(蘇軾)與張懷民 起因:我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經(jīng)過: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結(jié)果:我與張懷民相與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沒有月亮。∧膬簺]有竹子和松柏樹啊 ②同張懷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無人賞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祿,為俗務所累,無暇及此,表現(xiàn)作者和張懷民超凡脫俗,摒棄一切凡塵事物的拖累,淡泊寧靜的情懷《與朱元思書》 1.A 2.C 3.①青白色 ②高;遠 ③美麗 ④籌劃、治理 4.①奇山異,天下獨絕。②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5.D
《五 柳 先生傳》 1.A 2.①什么地方 ②親戚朋友 ③安然自若的樣子 ④周圍環(huán)著四堵墻 3.①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②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③不 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4.甘于淡泊,甘于安貧樂道 5.D 《馬說》 1.C 2.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不知馬也 ③祗死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④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A 4.“伯樂”比喻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 《送東陽馬生序》 1.①得到 ②等 ③稍微 ④在腰間掛著 ⑤更加仰慕 ⑥熱水 2.B 3.因為內(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4.記敘、描寫、議論 5.從如下三個方面: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醉翁亭記》 1.D 2.C 3.B 4.①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駢散相間,節(jié)奏富于變化,易于成誦 ②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③寫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景 5.B 6.C 7.①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谀樕n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小石潭記》 1.C 2.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隔篁竹,聞水聲,伐竹取道 ③清冽 ④全石以為底 3.……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 第一層:寫小石潭的方位和循聲發(fā)現(xiàn)它的情況 第二層:寫小石潭的概貌 4.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②空游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5.B 《岳陽樓記》 1.A 2.D 3.B 4.C 5.B 6.①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谖Φ沽,槳斷折、垡黄叹G,廣闊無際、莒o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滿井游記》1.D 2.D 3.①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純凈新鮮,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 ②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蕩,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課文的寫景之美:寫了春水之美:寫了春山之美:寫了春柳之美.還寫了麥苗之美。寫人之美:作者寫了游人的幾種情態(tài),如“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闭n文的寫物之美:曝沙.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寫魚的====天真。課文的寫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現(xiàn)在出游之際。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的芳香,他快樂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一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陳涉世家》1.D 2.C 3.①現(xiàn)在逃跑也是死,發(fā)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行嗎 ②吳廣認為他的話是對的 4.天下苦秦久矣 5.秦二世殺公子扶蘇、引起人民不滿;楚人懷念項燕,有強烈的復國愿望
《出師表》一1.C 2.A 3.①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②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4.C 5.三顧茅廬 《出師表》二1.①治;②罰;③給予;④堅貞。.①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②都拿來問問他們;③好的差的各得其所;④性情品德善良平正。.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之所以能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后期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宮中府中、陟罰、臧否、異同、內(nèi)外、大小、優(yōu)劣、親遠、賢臣小人、興隆傾頹 5.①嚴明賞罰;②內(nèi)政安排;③軍政安排;④親賢遠佞 6.第一段為一層,后面為一層,二三段為第四段張本《曹劌論戰(zhàn)》1.①同“遍”,遍及(普遍) ②為人所信服(信服)、郯讣、軗艄摹、菰颍ň壒剩、薜瓜隆2.①請見、谛〈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 3.①為下文寫莊公張本(或“鋪墊”)、谝r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4.作戰(zhàn)中善于把握戰(zhàn)機,注重觀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 5.要求內(nèi)容正確、語言流暢,只答“愛國”不得分 《公輸》1.A 2.B 3.①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②對人親善、友愛 ③稱為 ④勸阻、勸諫 4.①宋國有什么罪 ②堅持道義不殺少數(shù)人卻去殺害眾多的人,不能稱為明白事理 5.對話描寫 6.墨子巧言說服公輸盤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B 2.D 3.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在經(jīng)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5.這是警策之語,這樣可以突出中心論點 《得道者多助》1.C 2.①如獲至寶 至理名言 至高無上 ②曲高和寡 孤陋寡聞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4.施行仁政 5.D 《魚我所欲也》1.D 2.C 3. ①魚是我所喜歡的 ②不單單是賢明的人存在這種思想,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是賢明的人不喪失它罷了 4.正反對比 舉例論證 5.舍生取義 6.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