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七年級上冊語文

郭沫若生平

[移動版] 佚名

郭沫若生平

郭沫若(1892—1978),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四川樂山人。

幼年受家塾教育,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

小學和中學時代,通讀《莊子》《楚辭》《史記》等書,并閱讀了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論、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和林紓的翻譯小說,受到民主主義思想的啟蒙和影響。

1 914年赴日留學,先后接觸了泰戈爾、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亞、雪萊、惠特曼及北歐、法國、俄國進步作家的作品,哲學上受到泛神論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詩集《女神》的創(chuàng)作,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

1921年回國,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發(fā)起成立“創(chuàng)造社”,從事新文學活動。1924年起,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并倡導“革命文學”。

1926年初南下廣州,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伐戰(zhàn)爭中,先后擔任北伐革命軍政治部秘書長、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職。

1927年3月寫了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陰謀。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等,成為中國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史學的開拓者之一?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只身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皖南事變前后,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歷史劇,很好地發(fā)揮了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

1944年3月,為紀念明末李自成領導農(nóng)民起義三百周年,寫了長文《甲申三百年祭》,總結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揚。解放戰(zhàn)爭時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爭的前列,領導了文化界同國民黨統(tǒng)治者的斗爭。

1949年后,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lián)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zhàn)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創(chuàng)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