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區(qū)城東數(shù)里許的黃山南麓有一個叫做蒲家莊的幽僻山村,那里就是我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文學家蒲松齡誕生的地方。蒲家莊本叫“滿井莊”,因村東溝底有一水井,常滿常溢,俗稱“滿井”,故得其名。由村西平康門進入蒲家莊,所見民居民情頗有些兒古意裝人。走過三棵蔥郁的古槐,就到了蒲松齡紀念館。門檐上懸掛著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匾額“蒲松齡故居”。
進入門樓,一個古樸典雅、清新別致的院落便呈現(xiàn)眼前。一連四進的院落,瓦舍茅屋相間,月門花墻錯落。院內處處青磚灰瓦,垂柳依依,古藤鶯蘿,花木扶疏,翠竹搖曳,石榴火紅,獨有歷代書香、農(nóng)家小會的清雅情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名篇《嬰寧》望曾為他所喜愛的人物形象嬰寧虛構了個世外桃源:“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寂無人行,止有鳥道……舍宇無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門前皆絲柳,墻內柳杏尤繁,間以修竹;野鳥格磔其中!T內白石砌路,夾道紅花,片片墜階上,曲折而行,又啟一關,豆棚花架滿庭中。”蒲松齡虛構的理想國如今可在他的故居尋到蹤影。
穿過八角門,就是“聊齋”正房,并東西廂房各一間。均為土坯墻、草項、海青檐。公元1640年,蒲松齡就誕生在這里。蒲松齡排行在三,生性聰慧,史稱“經(jīng)史話集過目成誦”,因此深得父親喜愛,蒲家人把家族重興的希望寄托在了蒲松齡身上。他十八歲時,連以縣、府、道三第一考中秀才,深得當時的山東學道、著名詩人施愚山的賞識。蒲家八個經(jīng)歷了家族的一蹶不振后似乎又看到了一線希望。然而此后他屢試不第,一生中飽嘗了多少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他在科舉道路上苦苦掙扎了一輩子,生活的困難使他接近勞動人民,對所謂“康乾盛世”時期的階級矛盾和計會矛盾體察頗深。他把自己的滿腔才華都傾注到《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上,才有了這部舉世矚目的傳世之作。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曾有人說,蒲松齡的不幸,使我國少了一個平庸的封建官僚,但多了一個偉大的作家。
出蒲氏故居大門往東有一口水井,名曰“柳泉”。過去這里翠柳百章,合環(huán)籠蓋,田園風光旖旎動人,井水外溢,清冽甘芳。相傳蒲松齡曾在此設茶待客,與過往行人作促膝之談,聽他們談狐說鬼,搜集寫作《聊齋志異》的素材。因他愛戀這個地方,故自號“柳泉居士”。今日柳泉,舊景依稀,井圍綠柳成蔭,旁有石碑一座,上書“柳泉”兩個娟秀的大字,系沈雁冰的手跡。井北新建一亭,背依十阜,面臨大路,使人聯(lián)想到蒲松齡當年設茶待客的情景。從柳泉往東走,上溝便見一片蒼松翠柏。這里是蒲松齡的長眠之地——蒲氏墓園。
《聊齋志異》是部雅俗共愛的異書,蒲松齡亦為后世所敬仰,甚至被尊為“蒲仙”。有多少學士文人、平凡游客在蒲松齡故居賞看流連,似乎想抓住一絲半毫的仙風靈氣,畢竟奇情異戀的浪漫或種幻莫測的怪趣種種,實在是能惹人動容,引入尋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