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中華文化 > 民俗

觀音來自何處?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觀音來自何處?

觀音來自何處,有數(shù)種說法。

其一,觀音為阿彌陀佛之子?h無仟《悲華經(jīng)》云:

往昔過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此世界名剛提嵐,劫名善持,有轉(zhuǎn)輪圣王名無譯念主四天下,時空藏如來出現(xiàn)于世。王有千子,長名不眗……時大子不眗自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無上菩提,愿我行菩提亡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hù),若能念我稱我名字,我天耳所聞,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正覺……"時寶藏尋為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苦及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dāng)字汝為觀世音……

在這里,觀音為"善男子",其父無諍念在此之前已被授記為西方安樂世界無量壽佛,按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其二,觀音為蓮花所化生。據(jù) 《鑄鼎余聞》卷4引稱曇謨竭譯 《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jīng)》稱:

昔金光獅子游戲如來國,彼國中無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園中入三昧,左右二蓮花生二子,左名寶意,即是觀世音,右名寶尚,即是得大勢。

這里說蓮花化生出觀音及大勢至。

其三,觀音由人轉(zhuǎn)化而來。日本有這樣一個具民間色彩的傳說:

早離和即離,是一對小兄弟,父母死后,被惡人扔到一個荒島上,行將餓死,弟弟即離口發(fā)怨言。早離說:我們被人欺騙,是可悲的,對饑餓、疲累的痛苦,也深深領(lǐng)受了。有過這樣痛苦的體驗,我們就會懂得這樣的道理,如果能再次生活在世上,一定要援救同樣不幸的人們。兄弟二人心懷此念,平靜死去,終于成為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

其四,婆羅門教認(rèn)為觀音是神馬駒。

古代印度信奉的婆羅門教約成教于公元前7世紀(jì),以《吠陀》為最古經(jīng)典,信仰多神。前6至前5世紀(jì),因佛教和音那教的廣泛傳播,婆羅門教逐漸衰落。婆羅門教里的觀世音并不是人,而是孿生的馬駒――雙馬童神。印度古代婆羅門教視雙馬童神為善神,神力很大,可使盲人復(fù)明、公牛產(chǎn)乳、朽木開花、不育女子生子。釋迎牟尼創(chuàng)立了佛教,佛教把這位善神納人自己的體系,成為馬頭觀音或馬頭明王,以馬置于頭,故名為觀世音的自性身。《大日經(jīng)疏》卷5云:"作極吼怒之狀,此是蓮花部憤怒持明王也。"后把觀音人格化,變?yōu)橐挥旅驼煞虻男蜗蟆!度A嚴(yán)經(jīng)二十七參章》謂善財童子 "見夫岸谷林中,金剛石上,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圣者,無盡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云,覆福芽之增長",此謂觀音。

關(guān)于觀音的來歷,有種種說法!紅樓夢》第五十回,李紈出了個謎面是:"觀音未有家世傳,打《四書》中一句"。最后讓聰穎的林熏玉猜到了,謎底是 "雖善無征",觀世音的來歷、生平不可稽考。

為什么印度來的觀音大都顯男相,是一個猛丈夫的形象呢?這與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guān)。我們知道古代印度實行極不平等的種性制度,把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等。婦女的地位與首陀羅的地位是一樣的,是最為低賤的一類公民。在古代印度宗教活動是權(quán)利和地位的顯現(xiàn),她們沒有參加任何宗教活動的權(quán)利和祭祖的權(quán)利,在家庭中只是男人的附庸。《摩奴法典》說:"誘使男人墮落是女人的天性。"她們認(rèn)為婦女是不潔的,把一切倒運的果報都推給婦女。在這種不合理的規(guī)定下,女人的命運是非常凄慘的,如果沒有昂貴的財產(chǎn)給夫家財禮,畢生都要受丈夫的折磨甚至可能被夫家打死、燒死。即使有了彩禮,婦女的終生命運也掌握在丈夫手里。美國宗教學(xué)者鄧尼絲·凱莫迪博士在她所著的《婦女與世界宗教》一書中談到:

在古典印度宗教中,最能簡單明了地標(biāo)明婦女地位的是這樣一個傳統(tǒng)的共同的觀念:無論婦女的種性如何,她們都永遠(yuǎn)不能獲得解脫,除非她來世再生為男人。更為可怕的是,他們還認(rèn)為,在此世的輪回中,婦女是無權(quán)獲得解脫的,渴望解脫而不能解脫,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佛教提出了兩個教義,一為眾生平等說,一為業(yè)力輪回說。前者宣傳了眾生佛性的平等,后者強調(diào)因果命運完全掌握在個人手里。這樣的教義雖然利于婦女地位的改善,但是傳統(tǒng)對婦女鄙視的觀念像一條潛流存在著,所以印度的觀音終顯男相。

那么中國的觀音呢,且讀下文。

觀音在佛教中居于何位?觀音的位置是 "菩薩",菩薩是佛教的高級職稱。對菩薩的含義,《翻譯名義集》卷 131僧肇釋:"菩提,佛道名,薩埋"。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人佛道,名菩提薩。"引智釋:"用諸佛道,死就眾生故,名菩提釋:"用諸佛道,死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引法藏釋:"菩提,此謂之覺,薩埵此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所以菩薩的職責(zé)就是"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菩薩舊譯多種:開士、始士、高士、大士、圣士、超士、力士、無雙等。觀音菩薩又稱"觀音大士"、"觀音圣士"等。

菩薩雖為高稱,但僅高于羅漢,卻次于佛,在大乘佛教中,為第二等果位。菩薩的職責(zé)就是幫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義,救度在水深火熱中啼饑號寒的蕓蕓眾生。菩薩必須修行,以達(dá)到佛的地位!洞蟀闳舨_密多經(jīng)·菩薩品》說:"菩提不生,薩埵非有,薩埵者,她施之意,言以善施為事"。觀音一直處于菩薩的地位,沒有成佛。

走進(jìn)阿彌陀佛為主的殿堂里,可以看到他的身旁立著兩尊菩薩。左邊為觀世音,右邊為大勢至!洞蟀浲咏(jīng)·光明大小分》云:阿彌陀佛有二菩薩,皆為第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常在佛側(cè),常住他方!队^音授記經(jīng)》云:"爾時觀世音及大勢至白佛言,我等欲詣婆婆世界,禮拜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復(fù)告:四十億菩薩眷屬,共往聽法,以神通力,化作四十億莊嚴(yán)法臺,縱廣十二由旬。"觀音和大勢至是阿彌陀佛的"脅侍"。

在大乘佛教里,與觀音同處于菩薩地位的還有二位,即文殊和普賢。與觀音菩薩一樣,文殊和普賢也是 "雖善無征。"的《第二菩薩經(jīng)跡》和《悲華經(jīng)》皆稱:

有轉(zhuǎn)輪圣王,名無諍念(即阿彌陀佛本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眗,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

按《悲華經(jīng)》的說法,這幾位菩薩都是親兄弟了。不過這只是諸說法中的一種。在佛教圣殿大雄寶殿的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這三位菩薩雖都脅侍佛租,但又各有神通!缎慕(jīng)》云:普賢表行、文殊表智、觀音表悲,三法屬于一人,具足周偏,名毗盧遮那,無十回向,無有菩薩得成佛道。"隨著佛教的民間化、世俗化,中國的信徒們從中選出了三位最著名者,即普賢、文殊和觀音。在佛教里,這三位菩薩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是中國百姓卻把她們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人認(rèn)為她們是三姐妹,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姐妹比賽神力為民造福的故事。

把印度傳來的菩薩排列成血緣關(guān)系,這是中國人親密血緣關(guān)系的反映。在佛經(jīng)里,原本文殊騎白象,因為中國有觀音與文殊等為三姊妹的傳說,所以觀音也騎白象了。以觀音與白象為主題的畫,觀音造型優(yōu)美典雅,衣帶柳枝,雕琢輕巧流動。大象以象牙為貴,只有一對外露,從無一象六牙之說。佛教傳人中土后,《因果經(jīng)》中則稱釋迎佛出生時: "菩薩觀降胎時至,即乘六牙白象發(fā)兜率宮,無量諸天作諸伎樂,燒終妙香……"。

中國百姓又從眾菩薩中請出一位,即地藏菩薩,《地藏十輪經(jīng)》稱其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地藏菩薩稱:"大愿地藏",與觀音的 "大悲"相媲美。所騎的動物,與自然界的動物不同,在佛教里都各有說法,表示菩薩的威靈。根據(jù)善男信女的心愿,四大菩薩在中國本土各有駐地,這就是著名的四大佛山。

《普陀山志》稱:佛經(jīng)稱地藏、普賢、文殊、觀音諸佛道場,日地、火、水、風(fēng),為四大結(jié)聚。九華,地也;峨眉,火也;五臺,風(fēng)也;普陀,水也。

把四大佛山視為佛教的四界,即地、水、火、風(fēng)四種構(gòu)成色法(物質(zhì)現(xiàn)象)的基本原素雖是一種假說,但具有象征意義。里面包含著深刻的佛教哲學(xué)。

在漢民族信仰的鬼神世界里,"脅侍"阿彌陀佛的觀音與大勢至一起被尊為 "西方三圣",因為他們屬于西方極樂世界。《消伏毒害咒經(jīng)》云:"佛言,去此不遠(yuǎn),正立西方,有佛名無量壽(即阿彌陀佛),菩薩名觀世音、大勢至、恒以大悲救濟苦厄。"觀音所居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人間絕無、神間僅有的絕好去處: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瓨O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周階道金銀琉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玻璃硨磲(音車渠)赤珠瑪瑙而嚴(yán)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自色自光,微妙香潔……

佛在布怛洛迦山,觀自在宮殿,其地有無量寶樹,周匝莊嚴(yán)!恫豢战佀鹘(jīng)》

這里沒有物質(zhì)匱乏之苫,沒有生老病死之憂,沒有患得患失之思,沒有勞苦奔波之險。人們信仰的觀世音真格存在,就在那離人間似遠(yuǎn)又近的彼方樂土,觀音菩薩在大放光明!肚智а蹮o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云:

一時佛在補落迦山上,觀世音宮殿,寶莊嚴(yán)道場中,與無量數(shù)菩薩,無量大聲聞,無量天龍八部神等,皆來集會。時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現(xiàn)……

佛學(xué)是以真如白性的本體功能解釋人體的。在佛教里,有觀世音解所有身根的說法。佛教認(rèn)為:因為人們有接觸與分開兩種感受作用,人們在其中發(fā)生感覺的反映,吸收冷熱等各種現(xiàn)象,因而稱之為知覺的性能。這個知覺的作用既不從接觸與分開的感覺而來,也不從你合意不合才有。既不是由身體而生,也不是自虛空所出。所以當(dāng)身體感覺外界冷熱等的"身人",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xiàn)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這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佛教的哲學(xué)是建立在心靈基礎(chǔ)上的,而心靈不是實體,而是 "本真"狀態(tài)及其活動。在這一點上,不同于西方的宗教哲學(xué)。

與西方文明不同,東方文明的智慧著重于超感覺的某想,人以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神,而神以無限魅力吸引著人。當(dāng)人們把自己的感情、欲望、假想、瞑想、經(jīng)驗投射到神的形象上時,在熒屏上會出現(xiàn)奇特的想象,正基于這點,人們給觀音以無數(shù)倍的 "超人"的力量。

查看更多觀音 來自 何處 觀世音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