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帝王的廟號、謚號、尊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于史書。
1)廟號
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
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
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
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謚號
謚號是后人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
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xiāng)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
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xiàn)。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fù),直至清末。
私謚可能始于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后,稱謚在一段時間內(nèi)仍存在。
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
尊號一般認為產(chǎn)生于唐代。實際早在秦統(tǒng)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號開始時,字數(shù)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