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中華文化 > 神話傳說

中國被迫出兵朝鮮:決策過程及其原因

[移動版] 佚名

【13】編注:關(guān)于斯大林與毛澤東在莫斯科是否討論過朝鮮軍事計劃的問題,筆者后來又做了進一步考察,特別是與對此問題在俄國進行過專門調(diào)查的挪威學者韋斯塔討論了此事,其結(jié)論仍然是否定的,盡管增加了一些細節(jié)。詳見拙著:《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zhàn)——中蘇最高機密檔案》,第217~218頁。

【14】德·沃爾科格諾夫:“我們應該懼怕嗎?”,載《星火》雜志,1993年第26期,第28~29頁。

【15】

【16】參見金澈凡編:《朝鮮戰(zhàn)爭真相:40年后的證據(jù)》(TheTruthabouttheKorenWar:Testimony40Years

Later),漢城1991版,第106頁。

【17】青石前引文,第87~88頁。文中將朝鮮大使說成是李相朝,顯然有誤。(編注:關(guān)于這段情節(jié),筆者后來看到了蘇聯(lián)大使向莫斯科報告的檔案原件,現(xiàn)將該文獻附于文后,以供參考。)

【18】編注:筆者后來看到俄國檔案中1950年5月3日斯大林致毛澤東的一封電報,在該電報中斯大林只是順便提到“朝鮮同志來會談過”。

【19】前蘇聯(lián)外交官員賈丕才和前人民軍作戰(zhàn)部副部長俞成哲都認為當時金日成與中國關(guān)系不好,不可能訪問北京。見《不確定的伙伴》,第330頁。

【20】郝雨凡和翟志海:“關(guān)于中國介入朝鮮戰(zhàn)爭決策的歷史再考察”(China'sDecisiontoEntertheKoreanWar:

HistoryRevisited),載《中國季刊》,第121期,1990年3月,第100頁;《不確定的伙伴》,第330頁。

【21】參見師哲:“抗美援朝時期的秘密外交”,載《法制文萃報》1995年1月5日第6版;凱瑟琳·威瑟斯比:“蘇聯(lián)在朝鮮戰(zhàn)爭初期的作用:新的文獻證據(jù)”(The

SovietRoleintheEarlyPhaseoftheKoreanWar:NewDocumentary

Evidence),載《美國與東北亞關(guān)系》雜志,1993年第2卷第4期,第442頁;《不確定的伙伴》,第330頁。青石前引文,第88~89頁。也有材料說金日成5月12日到達北京。清源:“韓戰(zhàn)秘密檔案的公開”,載《明報月刊》1994年9月號,第68頁。

【22】青石前引文,第88頁;清源前引文,第68頁。岡察洛夫引證一位了解檔案材料的前蘇聯(lián)高級外交官的說法證實了這一點,即當金日成告訴毛澤東,斯大林已經(jīng)重新估價了北朝鮮對南方發(fā)動一次成功襲擊的可能性時,毛最初還是表現(xiàn)出極大的懷疑態(tài)度。(《不確定的伙伴》,第146頁。)但此處李相朝似應為朝鮮駐華大使李周淵。

【23】沃爾科格諾夫前引文,第29頁。菲利波夫是斯大林的化名。

【24】青石前引文,第88頁。

【25】青石前引文,第81頁;清源前引文,第68頁。蘇聯(lián)外交部1966年9月“關(guān)于朝鮮戰(zhàn)爭背景的報告”在談到這次秘密會晤時聲稱,毛澤東否認美國干預的可能性。(見凱瑟琳·威瑟斯比前引文,第442頁。)這顯然有誤。從檔案材料看,毛澤東當時不同意金日成發(fā)動進攻,其理由之一就是擔心美國的干涉。因此,這種說法至少在邏輯上講不通。

【26】岡察洛夫引證的師哲和雷英夫的回憶也指出,當毛澤東問金日成,如果美國介入,朝鮮是否愿意讓中國派部隊到中朝邊界時,金日成回答說,他將在一個月內(nèi)取得勝利,美國人在此之前無法部署軍隊。他拒絕中國派軍隊到邊界,他確信,目前已有的和正在供應的蘇聯(lián)援助已經(jīng)足夠了。見《不確定的伙伴》,第146頁。

【27】李海文:“中共中央究竟何時決定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載《黨的文獻》1993年第5期,第85頁。

【28】直到7月初,中國外交部才開始調(diào)配駐朝大使館人員。7月8日,派駐平壤的政務(wù)參贊、臨時代辦柴成文等一行才啟程赴朝。參見柴成文、趙勇田:《板門店談判》,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6~40頁。

【29】

1950年春,中央軍委決定將蘇聯(lián)提供的3億美元的一半撥給海軍購買裝備。4月,周恩來致電蘇聯(lián)部長會議副主席布爾加寧,提出急需一批艦艇、飛機和岸炮,并要求蘇聯(lián)在1950年夏,至遲1951年春以前予以提供。就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兩天,中央軍委根據(jù)三野的報告,決定再次修改戰(zhàn)役計劃,增加攻臺兵力達十六個軍以上。見周軍:“新中國初期人民解放軍未能遂行臺灣戰(zhàn)役計劃原因初探”,載《中共黨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67~70頁。

【30】當時整個東北三省只有已經(jīng)確定集體轉(zhuǎn)業(yè)的第42軍在黑龍江開荒生產(chǎn),另外還有五個獨立師、一個公安師擔負地方警備任務(wù),全部兵力不足20萬人,只占當時中國正規(guī)軍總兵力的1/27。見徐焰:《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頁。

【31】《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391、416頁。

【32】周軍前引文,第72頁。

【33】雷英夫:《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載《黨的文獻》1993年第6期,第76頁。

【34】約翰·托蘭:《漫長的戰(zhàn)斗——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zhàn)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中譯本,第61頁。

【35】雷英夫:《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第76頁。

【36】《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第428頁。

【37】李海文:“中共中央究竟何時決定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載《黨的文獻》1993年第5期,第86頁;雷英夫:《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第77~78頁。后因情況變化,東北邊防軍指揮機構(gòu)未成立,所轄部隊直接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

【38】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頁。

【39】《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第454、469頁。

【40】雷英夫:《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第80頁;雷英夫:《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續(xù)一)》,載《黨的文獻》1994年第1期,第24頁。另有材料說,在此之前毛澤東已經(jīng)表示出對美國有可能從海上迂回到朝鮮人民軍背后實施登陸的擔心,并要李相朝速告金日成,部署防止美軍登陸的措施。見孫寶升:“毛澤東曾預言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載《軍事史林》1990年第5期,第13頁。

【41】雷英夫:《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續(xù)一)》,第24~25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