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育資源 > 教學反思

《豐碑》教學反思5則

[移動版] 佚名

《豐碑》教學反思一:

深入文字去體會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偉大的人格魅力。

所以這節(jié)課的設計,我是以將軍的情緒變化作為教學的主線。在理清故事的主要內容后,在整個故事中尋找描寫將軍情緒變化的句子,由此了解將軍由擔心到生氣,到憤怒,再到感動與自豪,最后擔心變?yōu)閳远ǖ男睦碜兓^程。線條清晰了,學習的思路就清楚了:讀將軍的擔心,了解紅軍隊伍過雪山時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讀將軍的的憤怒,體會軍需處長在雪山的嚴寒中視死如歸的高大形象,讀將軍的感動,體會軍需處長在面臨死亡時把生的希望留給戰(zhàn)友的偉大精神,讀將軍的堅定,體會紅軍戰(zhàn)士那忠于革命、不畏犧牲的堅定信念。在這個過程中,讀與悟,是學習的主要手段:從課文中人物的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內心,然后通過朗讀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課堂上孩子個個神情嚴肅,有一種靈魂洗禮的莊重。

理解“豐碑”這個詞語是這篇課文的難點。在朗讀與感悟之后,學生的情感基礎已經奠定,“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許多孩子都能從外在形象和思想品質兩個層面來理解“豐碑”的含義。

《豐碑》教學反思二:

上《豐碑》一課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第七自然段,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軍需處長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學生一個一個地交流,都是我準備范圍內的,我顯得不慌不忙。這時,一只小手高高地舉起,我一看,是一個愛表現自己而且經常出現錯誤的孩子,便另外叫了幾個學生來交流,見交流得差不多了,我開始讓同學總結?晌野l(fā)現,這只小手一直舉著,絲毫沒有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傷他的積極性。于是便叫了他,“我覺得課文中‘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這一句,也體現了軍需處長的崇高品質,因為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戰(zhàn)士,而自己穿著單薄的衣服,他想抽支煙來取暖,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也冷!可是從他凍僵時那種坦然自若的神態(tài),足見他多么堅韌剛強,他把生命的希望留給戰(zhàn)士,把死亡留給自己,面對死亡泰然處之,這種精神多么可貴!”孩子一口氣說完,如釋重負地坐下了,其他學生不住地點頭,我既驚喜,又愧疚。

反思這個過程,我差一點兒扼殺了一個閃光的思想,沒想到他在閱讀課文時,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這篇課文我教過多次,我們都只注重分析將軍的神態(tài)十分鎮(zhèn)定,十分安詳,而對夾著旱煙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有去深層挖掘,而這位“經常出錯”的孩子卻說得如此精彩,而且是在那只小手一直執(zhí)著地舉著之后,才有了表現的機會。是啊,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獨特的心靈世界。他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解讀課文,用不同的語言詮釋發(fā)現。我們應小心翼翼地呵護每個孩子的發(fā)現,讓每個孩子都有發(fā)表見解的機會,不要讓未來的天才由于我們的粗魯,失誤而過早地夭折。

《豐碑》教學反思三:

人教社小學語文第十冊《豐碑》,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只有當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內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質,才能更有效地學習語言文字。然而長征已年代久遠,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令其感動,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和關鍵。我在教學《豐碑》時,通過學生感情真摯的朗讀、深刻的感悟和晶瑩的淚花,可以看出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

一、形象對比,設疑激趣。

課始,先交流有關長征資料,在對長征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我這樣引導:“如果把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軍隊比作一個強悍的拳擊手的話,那么小米加步槍的紅軍應該是什么呢?”

“紅軍只能算是弱小的兒童……”

“弱小的兒童靠什么打敗拳擊手,并最終奪取勝利的呢?”帶著好奇學生進入初讀。之后,學生感悟到:“靠的是舍己為人,團結互助的精神!

初讀就能有這樣全面而深刻的感悟,是因為“形象對比”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愿望,而“設疑激趣”則使學生明確了探究的目標。

二、品詞品句,情感遷移。

“舍己為人,團結互助”為什么能產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這需要品味描寫人物神態(tài)的詞句,感悟人物的內心情感。如在引導學生體會描寫軍需處長神態(tài)的詞語“鎮(zhèn)定”和“安詳”時,師生進行了如下對話:“鎮(zhèn)定的反義詞是什么?”

“慌張”!败娦杼庨L在什么情況下毫不慌張?”

“在面對死亡的時候!

“人在什么時候才安詳?”

“在安全舒適的時候!

接著引導體會寒冷的感覺:“面對死亡能夠鎮(zhèn)定而安詳,而且前邊還加了修飾詞——”“十分。”學生反復朗讀。

“那么軍需處長在臨死前會想些什么

呢?”

“我年齡大了,讓年輕人活著去打敵人!

“看到戰(zhàn)友們能活著到達陜北,消滅日本鬼子和國民黨反動派,我死了也心甘!

……

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崇高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感動!學生的朗讀引起了聽課老師的強烈共鳴,也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贊嘆:“舍己為人,團結互助的長征精神,可以使弱小的紅軍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今天如果我們繼續(xù)發(fā)揚長征精神,我們的學校會日益繁榮,我們的城市會日新月異,我們的國家會日漸強大。莫說是小小的非典,就是整個世界也會向我中華民族頂禮膜拜!”

三、角色變換,升華主題。

“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边@是本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我引導學生變換角色體會:“假如你是一位紅軍戰(zhàn)士,看(聽)到軍需處長的故事,會怎么想?”

“有這樣的軍需處長,我們一定要爬過雪山,打敗敵人,為他報仇!”

“軍需處長是為我們而死的,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決不辜負他的希望!

……

不論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即興表述,還是課下的寫作練習,都讓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兒童與70年前的紅軍戰(zhàn)士的心相通了,與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長征精神已經在孩子們的心中得到了升華。

課后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話:“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呼喚另一個靈魂。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他就不成其為教育!蔽艺J為,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靈魂牽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語文教學,應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豐碑》教學反思四:

《豐碑》這篇課文講的是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給自已而被凍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課文語言樸素、自然,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以將軍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展開敘述,人物形象飽滿,讀罷令人難以懷。那么,在《豐碑》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主動探究、體驗文中之情,從而從維持學習走向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呢?結合筆者兩次教《豐碑》一課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學習任務走向學習需要。

《豐碑》一課重點突出,“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是這篇課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同學們回顧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以“為什么說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個問題突破全文,交待學習任務。這樣一來,雖然從教的角度而言,本課的學習任務交待清晰,但是從學的角度而言并沒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發(fā)學習需要是從維持性學習走向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前提。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習需要呢?根據認知失調理論,設置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習需要。因此,再教時,我對原先設計作了修正:首先讓同學們讀課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紅軍隊伍遇到了怎樣的困難;接著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后最后一個自然段并著重理解“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屬于誰呢?”這句話。自然而然,學生不禁要問,剛開始將軍不是擔心“這支隊伍能不能經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嗎?現在怎么說勝利一定屬于這支隊伍?這是為什么?這樣修正,就把原來的學習任務變成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拓寬了主體參與的面,當然有利于學生主體性能力的發(fā)展。

二、引導質疑問難: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探究。

《豐碑》一課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將軍情感的變化來襯托軍需處長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學時,著眼于將軍情感變化的層次性和遞進性,我設計了自學思考題:將軍的神態(tài)是怎樣變化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要求學生圈畫有關詞句。然后分別讀議:將軍為什么“愣了一下”,為什么“臉色嚴峻起來”,為什么“兩腮的肌肉抖動著”,又為什么“愣住了”?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體味將軍復雜的內心活動,從而引起共鳴。但從教學實踐看,雖然激起了學生的情感,但是學生思維空間狹窄,又壓抑了創(chuàng)新個性的發(fā)展。這是由于教師規(guī)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學生只能被動參與學習。那么如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呢?引導質疑問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因此再教時,我嘗試把學習設計權還給學生,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體交流質疑,教師將同學們都不懂的問題按課文的順序重新排列并摘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一般來說,學生的問題有:當警衛(wèi)員告訴將軍前面有人凍死了,為什么將軍只是愣了一下?為什么老戰(zhàn)士犧牲時神態(tài)還那么鎮(zhèn)定、安詳?將軍為什么要向身邊的人吼?等;接著再引導學生讀文,想象將軍、老戰(zhàn)士等人的內心活動并朗讀體驗。這樣由學生自已提出問題并主動解決,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自然情更濃意更切,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提倡爭論辯駁:從單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

《豐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這個軍禮代表著將軍對軍需處長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著他對剛才發(fā)怒埋怨軍需處長的自責、愧疚的心情,更為紅軍隊伍中有這樣的戰(zhàn)士而自豪。為了進一步升華情感,理解課文內容,第一次教時,我設計了思考題:將軍為什么向軍需處長敬這樣一個軍禮?引導學生想象將軍的內心活動。雖然學生也能積極思考,發(fā)揮想象,但對將軍情感的感受不夠深刻。這是因為這樣教學學生只能內部自我協(xié)商,無法拓寬思路和想象空間。那么如何改善呢?強調主動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讓學生從單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優(yōu)化問題設計,創(chuàng)設爭論辯駁的條件是有效策略之一。為此,第二次教學時,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讓學生思考,讀到這里你認為將軍剛才應該不應該發(fā)火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認為將軍剛才應該發(fā)火,因為他并不知道這位老戰(zhàn)士就是軍需處長,而眼前有位老戰(zhàn)士因沒有發(fā)到棉衣而被活活凍死,當然要發(fā)怒;有的學生認為將軍沒有弄清事實的情況下大發(fā)雷霆而錯怪了一位老戰(zhàn)士,當然這是不應該的等;接著在辯論之前,讓小組持相同觀點的同學讀議交流;然后分成兩大組辯論;最后集體評議。這樣一來,學生在爭論中自然分組并多方交流,層層深入而又主動剖析將軍的內心活動,顯然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豐碑》教學反思五:

《豐碑》是鄂教版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行進,當時供應非常困難,軍需處長把棉衣發(fā)給了戰(zhàn)士們,自己只穿著單薄的破舊的衣服,在過云中山時被凍死了的事跡,表現了軍需處長為了他人、為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在本學期的師徒結對活動中,我作為徒弟執(zhí)教了這一課。眾所周知: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是個體驗的過程,不僅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更要強調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fā)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由于時代的久遠,現在的孩子很難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很難體會到當時環(huán)境的惡劣。因此,走進人物內心去體驗人物情感,是本文的一大難點。我在教學《豐碑》時,通過學生感情真摯的朗讀、深刻的感悟和晶瑩的淚花,可以看出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我現就自己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談談我的體會:

一、情境導入,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開課伊始,我先以課件出示紅軍過雪山的一段錄相。一邊播放錄相,我一邊口述情境: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紅軍號戰(zhàn)士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吹贸,學生的表情是凝重的,有的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寒顫,從聽覺和視覺上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了當時環(huán)境的惡劣,行軍的艱難,紅軍戰(zhàn)士要戰(zhàn)勝困難沒有頑強的意志是不行的。并讓學生站在紅軍戰(zhàn)士的立場上去思考他們此時還會遇到哪些困難。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學生奠定了一個情感基礎,為下文的學習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以疑促思,把握課文的基調。

看完錄相,我一個問題拋出來: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讓學生從文中找尋答案。學生很快就找到了,也就是課文最后一句話:“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引導學生體會這反問的妙用,并指導朗讀,讀出堅定的語氣,以突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在此基礎上,我再質疑:為什么剛才將軍還疑慮重重,這會兒卻變得信心十足呢?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很自然就將學生引入到文中去找尋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就引導學生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很快就知道這樣的轉變就是因為隊伍中出現了一個軍需處長。

三、扮角色走進人物內心,體會人物情感

在學生大致了解了主要內容后,我從引導學生體會將軍的情感變化入手。先讓他們找出將軍表情變化的句子,并試著讀。然后指名學生讀,并以采訪的形式來進行詢問,從而達到體會人物情感的目的。比如有學生讀到:“忽然,他轉過臉來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fā)棉衣?’”我就以采訪的形式問:“將軍,你為何如此生氣?”讀書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三言兩語就說出了原因:軍需處長太不像話了,不給老戰(zhàn)士發(fā)棉衣,害他活活凍死,太可氣了,太不負責任了,這樣的人不配當軍需處長,要撤職!看,他儼然就是將軍了。我再用同樣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了將軍其它的表情變化,效果非常好,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學習,能夠站在將軍的立場上去體會,這部分學得相當到位。

四、圖文對照,升華文章主題。

在學習軍需處長犧牲那一部分時,我相機出示了圖片:軍需處長背靠著大樹,左手微微向前伸,右手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此部分教學,我充分發(fā)揮了圖片的作用,讓學生從軍需處長的動作、神情、衣著上去體會,并走進他的內心體會他臨終前的心里活動。在這樣的體會過程中,一個舍己為人,一個克己奉公,一個奉公職守的軍需處長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學生們的腦海中了。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理解“豐碑”的真正含義,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在這節(jié)課中,我還有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在學習軍需處長犧牲的那部分,提的問題過細,有點迂回,學生談體會不是很深刻,雖說體會到了軍需處長品質的高尚,但與我心中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語文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中,我留下了些許的遺憾,也給自己心中的語文上了一節(jié)課。讓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光充分準備還不夠,還要有靈活的機制,要順學而導,這“導”還真是一門學問呢!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