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反思:
“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于駕馭學生的主動性并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獲。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币虼耍瑢ν晃谋疽餐耆梢詮娜舾蓚€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閱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fā)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節(jié)課中,我試著給了學生更多的發(fā)言權(quán),還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通過閱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由于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xiàn)偏差時,教師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看法,潛心閱讀文本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fā)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釣魚的啟示》反思
《釣魚的啟示》記敘了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我”和父親去釣魚由于離捕撈鱸魚的開放還差兩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里,“我”不理解,但還是依依把魚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個著名的建筑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jīng)歷中,深深的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在講《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我采用倒敘的手法,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到釣魚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接著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說一說文中的“是”與“非”具體指什么。這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到處都是靜悄悄的,說明此時只有父子倆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放棄魚,真難��!如果釣魚的人是你,釣到這么大的鱸魚,你愿意放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熱鬧了起來。我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觀點在書中找理由,并和同桌展開討論、交流。幾分鐘后,進行集體交流。這樣讓學生換位思考,說說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真實想法,感受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可以使原來強制性的“要我學”變成自覺地“我要學”。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的活躍起來。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下體驗著學習的快樂。同時抓住語言文字 深入人物內(nèi)心。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zhuǎn)向我”這句話中,“好一會兒”說明父親在思考、在猶豫,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么?有的學生說:“父親想:這么大的鱸魚太難得了,放了多可惜呀!”還有的同學說:“父親會想:兒子釣到這么大的鱸魚讓他放了,他一定很舍不得”等等。從而使學生從父親的猶豫中體會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從文本描寫的語言文字入手,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優(yōu)化課堂教學,選擇能激發(fā)學生質(zhì)疑的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閱讀思考的空間,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好的挖掘,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釣魚的啟示》反思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而對于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于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么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一:釣到大鱸魚,“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
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tài)度那么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
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引導聯(lián)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yè)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shù)時;營業(yè)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么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應(yīng)該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啟示”的揭示不夠深。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通過本文的設(shè)計,教學,我更深刻的明白 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 為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fā)學生朗讀的 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jié)合, 激發(fā)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 ,提高教學效率. 一,以體驗促閱讀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 鼓勵學生在有關(guān)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 者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 驗.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么大的魚 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 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 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 我"和"父親"還會說什么進行想象續(xù)說時, 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句,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借,是思想 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 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lǐng)會到語言 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 對語言文字產(chǎn)生興趣,萌發(fā)朗讀的情感.所以 ,閱讀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 程度,提出相應(yīng)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 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 ,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聯(lián)系實際,感悟文章 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么 是誘惑人的'魚'".同學通過討論找生活中 的實例,比較形象的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四,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 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guān)的句子,用怎樣 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zhì)量得以提高 怎樣激發(fā) 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如何實現(xiàn)有感情地朗讀這 一目標 如何評價朗讀的結(jié)果 我對這些問題 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 中難點的處理問題.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問題 . 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yǎng)的文章,如 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陶 和感染,情感上產(chǎn)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 得薄弱.
抓重點詞,感悟情境.語言文字是進行朗 讀訓練的憑借,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 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 讀,使學生領(lǐng)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 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chǎn)生興趣, 萌發(fā)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jù) 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yīng)的不同 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 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 高.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 .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 關(guān)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zhì)量得 以提高 怎樣激發(fā)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如何實 現(xiàn)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 如何評價朗讀的結(jié) 果 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 ,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 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么是誘惑人的 '魚'".在學生討論后,還是不能說出個所 以然,由于時間關(guān)系,還省去了聯(lián)系實際這一 環(huán)節(jié),就讓學生帶著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 .應(yīng)該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教師 有必要進行適當?shù)闹v授.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fā) 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yǎng)的文章, 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 陶和感染,情感上產(chǎn)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 顯得薄弱.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五年級:吳植權(quán)老師
要上公開課了!不能說久經(jīng)沙場,但也見過幾年的風雨,經(jīng)驗還是有積累的.第一步,深讀文本.誦讀,聽錄音讀,跟讀,品讀,反復練讀……讀到心中有感覺了,讀到可以和文本好好做朋友了,讀到再讀便是"他鄉(xiāng)遇故知"方休矣.第二步,海納百川.下載一大堆的教案,從中吸取百家之精華,自己的功夫不夠深,只能遍訪名師,相信經(jīng)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可以達到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境界.第三步,抓好重點難點,形式可以多樣,但文本的內(nèi)涵是固定的,重點難點正如文本的枝干,教學的各個步驟都是從中派生與拓展的.第四步,設(shè)計教學過程,那是一個細嚼慢咽的過程,自問不是聰穎之人,但我一天想一點,也能積土成山,積水為海.
學成下山,是時候讓"精心的準備"發(fā)揚光大了.教學演主角的是學生,我要給他們一桶水,"長流水"那是以后不斷努力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們重視這次公開課,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當然許多準備工作已經(jīng)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得以鍛煉了,如回答問題,抓重點詞句的方法.萬萬不能講的是關(guān)于公開課的內(nèi)容,哪怕是片斷只言.幾年的經(jīng)驗告訴我,準備得過于"充分",那失敗的機率會更大,學生缺乏學習的激情,敷衍了事,覺得在演一場老掉牙的破戲;老師疲于背記,越怕錯,往往越多錯.因此準備是心理上的調(diào)動,學術(shù)上問題要守口如瓶,驚喜才會不斷嘛.
上課過程那是準備好的,我的頭腦里只記得兩個原則:讓學生多說,讓學生多做.讓自己多引導,語言更精練.一節(jié)課下來,盡管不能說驚世駭俗,但已盡力,效果還是不錯的.
如各位老師所評議的:能把握中心,重點,難點;設(shè)計巧妙;引導學生很好地感悟了作者的心情;結(jié)合實際教育學生……
有時候"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旁觀者清啊!知不足而厚學,我自然重視自己的不足了.更重視用什么方法來改之補之.第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讀是讀了,但何以感天動地,何以平淡中見真情,是我以后努力提高的一項技能.方法何在,現(xiàn)在我還是毫無頭緒,因材施教,其他老師的方法也略試了一二,但每班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我班的經(jīng)書內(nèi)涵還是比較深奧,需要時間"書讀百遍".第二,本人語言表達有所提高,不過還達不到校的平均水平.那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我上學那么多久總不見積極舉手或交流,二十多年的惡習,是需要時間來改改,不過這個我能靠自身努力完善.第三,老師課堂藝術(shù)需提高.教育機智講究隨機應(yīng)變,可遇不可求,注意就是,刻意之后就會變成守株待兔或畫蛇添足了.有些老師還提出設(shè)計方面還可以如何更順理成章,有些老師傳授如何調(diào)動課堂討論氣氛的妙招,有些老師研討語文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如何協(xié)調(diào)……研討會上大家把我的課分析得如此透徹,提高了我的認識,真有種"一語道破玄機"的感覺,這是以前作為旁觀者不能體會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