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做領(lǐng)導(dǎo)不可沽名釣譽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闭l也不想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所謂人各有志,就是這個意思。自古以來胸懷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當(dāng)作終生奮斗的三大目標(biāo)。三者能得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jīng)終生無憾;若能盡遂人愿,更是幸運之至。然而,從辯證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就是說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問題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為了公眾事業(yè)、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則,付出越多越可悲。我們所說的忍名讓利,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提出的人生命題。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奉勸諸君,少一點兒貪欲,多一點兒忍勁,莫為名利遮住眼。
說起容易做起難,如何才能做到莫讓名利遮望眼呢?首先就是要忍惡,求美譽。
客觀地說,求名并非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聲。但是,什么事都不能過于追求,只要過分追求,又不能一時獲取,求名心太切,有時就容易產(chǎn)生邪念,走歪門。結(jié)果名譽沒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dāng)。古今中外,為求虛名不擇手段,最終身敗名裂的例子很多,確實發(fā)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氣,還想名聲大震,于是邪念膨脹,連原有的名氣也遭人懷疑,更其可悲。
在中世紀(jì)的意大利,有一個叫塔爾達利亞的數(shù)學(xué)家,在國內(nèi)的數(shù)學(xué)擂臺賽上享有“不可戰(zhàn)勝者”的盛譽,他經(jīng)過自己的苦心鉆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這時,有個叫卡爾丹諾的找到了他,聲稱自己有千萬項發(fā)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對他是不解之謎,并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爾達利亞被哄騙了,把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誰知幾天后,卡爾丹諾以自己的名義發(fā)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將成果攫為己有。他的做法雖然在相當(dāng)一個時期里欺瞞住了人們,但真相終究還是大白于天下了。現(xiàn)在,卡爾丹諾的名字在數(shù)學(xué)史上已經(jīng)成了科學(xué)騙子的代名詞。
宋之問、卡爾丹諾等也并非無能之輩,在他們各自的領(lǐng)域里都是很有建樹的人。就宋之問來說,即使不奪劉希夷之詩,也已然名揚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無止境!俗話說,錢迷心竅,豈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竅。一旦被迷,就會使原來還有一些才華的“聰明人”變得糊里糊涂,使原來還很清高的文化人變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連老百姓都不恥的骯臟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變成惡名。
其實,求名也算不上有過錯,關(guān)鍵是要如何去求。如果你一味地追求名譽,那樣,必然要走上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路,其結(jié)果是可悲的。
有時,既未沽,也未釣,更未盜,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頭頂,這又當(dāng)如何呢?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劉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dāng)希夷誦到“古人無復(fù)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fēng)。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之問情不自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劉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之問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毕R难缘溃骸按硕淠宋以娭兄郏羧ブ,全詩無味,萬萬不可!蓖砩,宋之問睡不著覺,翻來覆去只是念這兩句詩。心中暗想,此詩一面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法據(jù)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劉希夷活活害死。后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yīng)。”
生活上不應(yīng)該沽名釣譽,工作上更不應(yīng)該沽名釣譽。別人的功勞,你要去搶,那行嗎?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所以,美名譽是自己干出來的。
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
春秋時期,江南的吳國和越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財物,展開了生死搏斗。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在和越王勾踐的爭戰(zhàn)中受重傷而死。夫差守孝期滿,親率大軍,兵臨越國。越王勾踐率軍迎戰(zhàn),但是由于兵力懸殊,越軍慘敗,只剩下五千人退到會稽。在越國將要滅亡的時候,范蠡進言:“戰(zhàn)爭打到這個地步,惟一的辦法就是送上豐厚禮物,謙恭哀求,討得吳王的哀憐和同情,越國或許可以幸存。如果他不允許的話,君主只好委屈自己,去做吳王的奴仆,尋找時機,以圖東山再起!惫篡`依范蠡的話,言卑情切地向吳王請求活命,并且答應(yīng)獻出越國,越王和王妃供吳王驅(qū)使。夫差答應(yīng)了越國講和投降的條件。
公元前492年,勾踐懷著極其傷感和屈辱的心情,帶著自己的王妃,在范蠡的陪同下來到吳國作奴仆。勾踐入見吳王時,跪拜叩首,感恩戴德的表情,從臉上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連吳王夫差也覺得于心不忍,便決定不給勾踐太重的雜役干,只教他去宮中養(yǎng)馬。
越王君臣在馬圈里結(jié)屋居住,他和妻子、范蠡在宮中小心翼翼,既不敢發(fā)怒,也不敢多說話,只是用眼睛交流彼此之間的心意。夫差派人偵察他們的行動,只見他們穿的是破衣爛裙,吃的是粗糠野菜,勾踐喂馬,范蠡打草,王妃做飯洗衣,個個安分守己,一副心甘情愿,長相廝守,甘愿終生養(yǎng)馬的樣子。吳王夫差得到報告后,認為他們意志消磨殆盡,再無王者尊嚴(yán)可言,于是對他們放松了警戒。
夫差每次乘車出行,勾踐都親自給他備好馬車,每到一地都當(dāng)站馬樁。吳國的老百姓都認為此人太沒有志氣,于是朝著他吐唾沫,弄的勾踐滿身都是唾液,而勾踐毫不理會,只是靜靜地站著,好像惟恐自己一動,驚了王駕的馬,自己吃罪不起的樣子。連吳王看在眼里,心中都覺得十分不應(yīng)該,于是命令人們禁止侮辱勾踐。
最令吳王夫差心生憐憫的是:有一次,吳王生病,勾踐叩見吳王,顯出對吳王十分關(guān)心的樣子,跪拜詢問病情。恰在此時,吳王要到廁所去,勾踐便請求飲溲嘗便,判斷一下病情。等嘗過之后,高興地對吳王說:“大王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一個人忍辱負重、甘受凌辱的事例,在歷史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屢見不鮮,但忍辱到勾踐這種程度:去主動嘗人的糞便,想必古今中外,只有他勾踐一人吧?
常人做不到的事,一個國王卻不得不去做,為何?復(fù)國雪恥也!這樣的屈辱,只有政治家才會承受。
就這樣,冬去夏來,越王勾踐整整服了三年苦役。與此同時,范蠡用重金收買了伯丕,并向吳王獻上美女西施,吳王夫差終于赦免了勾踐,放他回國。越王回國之后,一面仍給吳國納貢,一面臥薪嘗膽。他鼓勵生產(chǎn),養(yǎng)護軍備,自己親自下地種田。越國的人口于是猛增,生產(chǎn)迅速發(fā)展,軍事力量逐漸強大起來了,在二十二年之后滅了吳國。吳王羞愧難言,自殺而亡,越王終于報了血仇。
不難想像,越王受的恥辱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復(fù)國志向一直激勵著他,使他忍受了各種屈辱,這就是大丈夫的能屈;回國之后,勵精圖治,臥薪嘗膽,鼓勵生產(chǎn),養(yǎng)護軍備,使國力大增,終于擊敗吳國,報仇復(fù)國,這就是政治家的能伸。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