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高三語文閱讀試題

李然《學者兼藝術家的饒宗頤》高三人物傳記閱讀訓練附答案

[移動版] 作者:佚名

李然《學者兼藝術家的饒宗頤》高三人物傳記閱讀訓練附答案

學者兼藝術家的饒宗頤

李然

①饒宗頤字固庵,號選堂,從小便有“神童”之稱的他,自學成才。他出身富裕之家,父親雖然經營錢莊,但一直執(zhí)著于學問的追求,這也影響了饒宗頤后來走上學問之道。

②父親壯年離世,饒宗頤繼承其志,不足20歲時已完成父親的遺志,續(xù)編《潮州藝文志》,這成為他踏入學術界的第一步。

③饒宗頤學術研究的范圍之廣,成果之多,在同時代學者中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以時間來講,饒宗頤治學所涉及的時代,從上古史前到明清,幾乎沒有一個時代是交白卷的。以地域來講,除我國本土外,還涉及印度、西亞、東南亞等。以語言工具來講,饒宗頤懂梵文、法文、德文、英文、希伯萊文等。

④饒宗頤既注重中國歷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傳的各種形態(tài)的研究,又對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頭不懈求索。在1956年《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中,他將倫敦所藏的這部早期天師道思想秘籍公之于世,并作出箋注,從而引發(fā)了當年歐洲學界對中國古代道教研究的熱潮。饒宗頤是第一個把古印度河谷的圖形文字與漢語系材料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者,他發(fā)現(xiàn)古印度這種不明語系的圖形文字竟然與中國古代的陶文、甲骨文有著許多類似的跡象,為揭示該古老文化演進秘密和中印文化交流歷史開辟了新途徑。他又比較屈原《天問》與印度、伊斯蘭古文獻,發(fā)現(xiàn)“發(fā)問”文學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進而提出文字人類學和文學人類學的新課題,主張把史學研究的視野擴展到整個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上來。因為他了解本民族文化、也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因而他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⑤提起饒宗頤,必須要提到他的藝術,因為在近代學者中,像他這樣以學者兼而為藝術家的突出人物極罕見。“我對已經在藝術上取得的成績并不滿足,因為我還有潛力可挖,希望接下來能騰出更多時間發(fā)揮我的藝術潛能。”

⑥饒宗頤的書畫藝術秉承了中國明清以來文人書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充滿“士夫氣”,是當今社會難得的“學者型”書畫藝術家,他的山水畫寫生和人物白描,獨具一格。他的國畫題材廣涉山水、人物、花鳥,有傳統(tǒng)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國的風光寫生,更有自成風格的創(chuàng)作。書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行草書則融入明末各家豪縱韻趣,隸書兼金農、鄧完白之長,自成一格,草隸篆皆得心應手,從大幅中堂、屏條、對聯(lián)到方寸空間小品,風格多樣,沁人心脾的書卷氣息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實的文人書畫。

⑦對于饒宗頤來說,年齡從來都不是絆腳石,90多歲高齡的他對書畫藝術探索的腳步從沒有停止過。2006年,91歲的饒宗頤在《敦煌研究》第100期發(fā)表《中國西北宗山水畫說》,獨到地提出了中國山水畫“西北宗”論。他以比較的視野,從古代中國、印度地理知識的交匯融合出發(fā),通過探討古代的“地中”觀念,確定了“西北宗”論的藝術地理區(qū)域,即隴坻(今陜甘寧交界地區(qū))以西的大西北地區(qū)。饒宗頤通過曠遠、窎遠、荒遠“新三遠”的藝術氣魄,指出傳統(tǒng)“三遠”的平遠、高遠、深遠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峰巒、丘壑的壯美。他還在繼承傳統(tǒng)繪畫技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皴法,“疊經試寫,以為可用亂柴、雜斧劈及長披麻皴,定其輪廓山勢,然后施以潑墨運色,以定陰陽。用筆宜焦干重拙,‘皴法純以氣行’”。饒宗頤不僅在理論上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國山水畫“西北宗”論,更是身體力行地參與到了中國山水畫“西北宗”論的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了以《西岳》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傳世佳作。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