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高三語文閱讀試題

郭艷華《“格物致知”與楊萬里詠月詩》高三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飄零書生604
郭艷華《“格物致知”與楊萬里詠月詩》高三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由于身兼詩人與理學家的雙重身份,以山水詩人著稱的楊萬里能夠?qū)⒏裎镏轮乃枷胫兴N涵的詩性觀念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以理學家的仁者胸懷和人格涵養(yǎng)賦予自然萬物以獨特的情感與審美觀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禮記·大學》篇,宋代的理學家從各自思想學說的角度出發(fā)對“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其共同的問題是探討“物”和“知”的關系,目的是要通過對規(guī)律的認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貫徹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為理學的一種哲學方法,它在實現(xiàn)人生境界的同時也由一種人生哲學而轉(zhuǎn)化為藝術思維和情感的體驗,這也是其能夠成為理學家共同遵循的為學方法的重要原因。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理學講究“格物”,詩學注重“感物”,二者處在不同的層面中。但從情感體驗的這個角度講,“格物”之“物”與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感物”之“物”有著親緣關系。在文學家那里,“物”是他們以感性、形象表達情感的中介,而理學家則要盡“物”之“理”。事實上,理學的“格物”到詩學的“感物”只一步之遙,關鍵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維和審美領域里能夠溝通起來的橋梁。

作為理學家,楊萬里對理學“格物致知”的為學方法謹遵不諱,對“物”也有著自己的認識。他在哲學著作《庸言》中說:“物亡道存,道則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對物的認識作為“道”的第一要素與理學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數(shù)也,依于數(shù)而已”,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數(shù)量和性質(zhì),但這些皆非事物的本質(zhì),事物的本質(zhì)在于他們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是事物中所蘊涵的“理”。楊萬里正是領會了“物”所負載的雙重意義,因此,在超越江西詩風的艱難歷程中,他最終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萬物,并傾注了畢生的精力致力于對自然的描寫,并用理學家“格物”的精神去認真觀察、揣摩,在具體細微的意象中以小見大,以少勝多,通過不同事物的變化情態(tài)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楊萬里有意識地去展現(xiàn)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態(tài),對于月亮意象攝取同樣如此,月亮的各種情態(tài)都盡現(xiàn)其筆下。不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曉月、圓月、彎月、殘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現(xiàn);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聲、明月清風、春花秋月、月梢風葉、酒浪月波、月華露氣等搖曳生姿的景致描寫。盡管前人對月亮已極盡描寫,但楊萬里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依然能夠把月亮寫得異彩紛呈,不落窠臼,這無疑有賴于其哲學思維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滲透,從而能夠以超越前人的審美直覺,將對月亮意象的內(nèi)涵營造得更為深入而精妙。如果拋開月亮意象所承載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僅就其自身的審美情態(tài)而言,楊萬里之前的詩人描寫得已經(jīng)極其精微,僅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僅贏得“孤篇壓全唐”的贊譽,更是令其后的詩人望而卻步,就連天才詩人李白筆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著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對直接描寫月亮升沉隕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楊萬里的筆下,他卻從不同側(cè)面來描寫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種情態(tài)。

(選自《名作欣賞》,有刪改)

4.下列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學派的思想,《禮記·大學》篇里首先提到這個名詞,后來成為理學家共同遵守的為學方法。

B.格物致知在宋理學家的思想學說中有著不同的理解,但作為哲學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討“物”“知”的關系。

C.格物致知要揭示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種認識論,是通過認識、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來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

D.格物致知在理學中開始是探討人生哲學,后來轉(zhuǎn)化為藝術思維和情感體驗,最終達到了實現(xiàn)人生境界的目的。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作為理學家和詩人的楊萬里對“格物致知”的物有著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為學方法。

B.從情感體驗的角度分析,理學家的物與文學家的物是一致的,不過前者處于思維領域,而后者處于審美領域。

C.楊萬里十分注重描寫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變化情態(tài)的妙處,使得詩歌意象以小見大、以少勝多。

D.理學、詩歌學都注重認識論研究,不過重點有所偏重,理學講究格物,詩歌學講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層面。

6.對楊萬里詩歌中“月”的獨到之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僅就其自身的審美情態(tài)而言,楊萬里已經(jīng)將月亮描寫得極其精微。

B.楊萬里筆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月”情態(tài)各異。

C.楊萬里擴大了 “月”的意象內(nèi)涵,把“月”的意象營造得更深入、精妙。

D.楊萬里從不同側(cè)面描寫月亮初升、高照、低沉的公眾情態(tài),豐富了“月”的動態(tài)美。

參考答案:

4.D

5.A

6.A

【解析】

4.【試題分析】文中說“在實現(xiàn)人生境界的同時也由一種人生哲學而轉(zhuǎn)化為藝術思維和情感的體驗”從“同時”“而”等詞語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為哲學范疇目的是實現(xiàn)人生境界,同時由人生哲學的范疇轉(zhuǎn)化為藝術思維和情感體驗。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干一般是“下列關于……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nèi)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干,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區(qū)位,然后仔細分析,此題的選項D就是對文章第二段概括的基礎上命制的選項,文中說“在實現(xiàn)人生境界的同時也由一種人生哲學而轉(zhuǎn)化為藝術思維和情感的體驗”從“同時”“而”等詞語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為哲學范疇目的是實現(xiàn)人生境界,同時由人生哲學的范疇轉(zhuǎn)化為藝術思維和情感體驗。選項邏輯關系混亂。

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的辨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本題比較簡單。B項,文中說“‘格物’之‘物’與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感物’之‘物’有著親緣關系”,但“親緣關系”不能說“物”是一致的。C項,顛倒主客體,楊萬里的詩歌是通過意向來揭示自然,而不是相反。D項,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理學講究“格物”,詩歌學講究“感物”,不是都注重“認識論”的研究。

【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核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干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nèi)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題目沒有區(qū)別,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干,找準區(qū)位,然后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A項是對第四段的概括,文中說“作為理學家,楊萬里對理學‘格物致知’的為學方法謹遵不諱,對‘物’也有著自己的認識”“楊萬里正是領會了‘物’所負載的雙重意義,因此,在超越江西詩風的艱難歷程中,他最終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萬物,并傾注了畢生的精力致力于對自然的描寫,并用理學家‘格物’的精神去認真觀察、揣摩,在具體細微的意象中以小見大,以少勝多,通過不同事物的變化情態(tài)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6.【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對楊萬里詩歌中‘月’的獨到之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原文中“如果拋開月亮意象所承載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僅就其自身的審美情態(tài)而言,楊萬里之前的詩人描寫得已經(jīng)極其精微”,說的是楊萬里之前的詩人,而不是楊萬里。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后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原文中“如果拋開月亮意象所承載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僅就其自身的審美情態(tài)而言,楊萬里之前的詩人描寫得已經(jīng)極其精微”,說的是楊萬里之前的詩人,而不是楊萬里。選項張冠李戴。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