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孔子列國周游時,他和弟子們被陳蔡兩國大軍圍困荒野。為避免承擔殺天下大賢的惡名,他們只是圍而不殺,等其糧絕餓死。孔子便帶領弟子們,就地采擷野菜為食,將名為“藜藿”的野菜制成湯羹,那時候,這種野菜只有貧困下賤之人才會采食,滋味寡淡,難以下咽?鬃訁s欣欣然吃下野菜湯,講道:昔年堯帝就住在簡陋的茅屋中,吃粗糧,喝的也是這藜藿制成的湯羹。在被圍困的日子里,孔子一直慷慨講經(jīng)誦歌,弦音不絕,直至楚兵解圍。從此,孔子甘之如飴的藜藿湯羹,被看作清貧困頓卻不失氣節(jié)的象征。
②今人將植物分類中隸屬于藜科藜屬的植物,統(tǒng)稱為藜,也就古人所說的藜藿。春日,藜萌發(fā)出嫩芽,可以采摘作為野菜,古時為貧賤人所食。例如白居易寫青年士子尚未發(fā)跡時的貧困模樣:“布衾不周體,藜茹才充腹。”意思是衣衫襤褸,權(quán)且采藜為食。相比于藜藿的低賤,精美的肉類和糧食則被稱為膏粱,古人將“藜藿”和“膏粱”作為一對反義詞,分別指貧賤與富貴。
③待到秋季,原本鮮嫩的藜可以長到近一人高,變成一大叢亂蓬蓬的野草。此時選取干燥的枝條,可以制作拐杖。魏晉時“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原本隱居山林不問俗務,卻被司馬師求賢若渴的姿態(tài)打動了——在得知山濤老母親年邁時,親賜了一根“藜杖”。那時候,“藜杖”被看作子女盡孝道時,應為父母準備的生活用品。司馬師此舉,意味將山濤之母當作自己的生母一般侍奉,也難怪山濤為他死心塌地地效命。而實際上,干枯的藜并不足夠結(jié)實,或許古人是將幾根藜杖捆綁在一起使用,所謂的“藜杖”,還是象征意義大于實用價值。
④藜,在我國極為常見,是一年生草本,產(chǎn)于我國南北各地,生于路旁、荒地、田間、房前屋后。李時珍稱,某些種類的藜莖紫紅色,又名“胭脂菜”“鶴頂草”。古代方士采石練丹,將其或搗亂煮成干粉,或燒為灰粉,可用于提煉硫磺、礬石等礦物,并用于制作汞和砒霜。至于民間,則因藜中多含堿,燒為灰土可用于洗滌衣物,故而稱這為“灰滌菜”,而后簡化為“灰菜”或“灰灰菜”。
⑤明朝《野菜譜》中將藜稱為灰條,曰:“灰條處灰條,采采何辭勞。野人當年飽藜藿,兇歲得此為佳肴!但如果食用過量,有可能導致皮膚浮腫,甚至出血,所以明清時即使在民間,除非饑荒歲月,否則很少有人將藜當作野菜食用。倒是有人將含堿的藜葉搗爛,涂抹于蚊蟲叮咬之處,用于消腫解毒。藜的莖枝燒成灰后,涂抹可治瘊子,或用于將痣點掉,可謂古人廉價的美容藥品。
(選自《博物》2014年第三期)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說明內(nèi)容。
2.請指出本文第①段表達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3.第⑤段劃線句使用了___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
4.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寫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結(jié)構(gòu),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條理分明,層次清晰。 |
B.古人將“藜藿”和“膏粱”作為一對反義詞,分別指貧賤與富貴。這種用法從修辭角度看是借代。 |
C.“或許古人是將幾根藜杖捆綁在一起使用,所謂的‘藜杖’,還是象征意義大于實用價值”,若去掉加點詞,文義改變。這個詞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
D.結(jié)合本文學到的知識,對唐朝詩人陳子昂的詩句“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正確的理解是:朝庭官員們的決策多么錯誤,以致于那些清貧困頓卻不失氣節(jié)的人流離失所,背井離鄉(xiāng)! |
參考答案:
1.本文說明了藜的象征意義(文化內(nèi)涵,精神價值)和實用價值。(一點1.5分)
2.記敘(1分),通過簡潔的敘事,說明了藜被看作清貧困頓卻不失氣節(jié)的象征的來歷(2分)。
3.作引用或引用說明法(1分),通過引用《野菜譜》的記載,說明了藜具有食用價值(1分),使說明更豐富充實、具體可信(或增強了語言文采)(1分)。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