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大味》初中記敘文閱讀及答案
多年前,我在大上海外灘走著,人流像一群魚,川流不息,我一個人夾在其中,誰也沒有注意我是誰。
一個人,這么平淡,吃飯、睡覺、說說話兒,一輩子就這樣度過。
這個人從未榮耀過,也沒有大喜大悲,哪怕是在人們的注視下,登臺領(lǐng)過什么獎;慷慨激昂,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風(fēng)生水起的大事……這一切都沒有發(fā)生,他的生活始終平淡。
池81歲,住在一個小院里,下午五點多,已吃過簡簡單單的晚餐,洗洗腳,準(zhǔn)備上床休息。他,是我的岳父。
平淡是一種味覺,不濃也不成,平和的飯食,不傷脾胃,他就這么內(nèi)斂,不張揚,也不好激動,沒有多少人愛他,沒有多少人恨他,也就沒有多少人惦記他。
淡,薄味也。古人認(rèn)為,大味必淡,把名利看得清淡如水,素凈雅致。
對一款菜肴而言,平淡并不是舌尖上的一道美味。所以,急性子、重口味的人并不喜歡,正像李逵大叔所抱怨: “嘴里淡出個鳥來!”然而要考察一個人,三國時劉劭《人物志·九徵》中提道: “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聰明。”明代張居正《雜著》也認(rèn)為論人“以平淡為上”。
平淡就是不與人為敵。像《三國》中的張飛,《水滸》中的李逵,一輩子,罵罵咧咧,打打殺殺,都是個性極強,味道濃郁的人,對于養(yǎng)生,是大忌諱。
平淡就是既不興奮,也不失眠,內(nèi)心有大安靜,只求飽暖,自在安逸。
其實,大多數(shù)隱者,歸入山林,生活平淡,內(nèi)心并不平靜。對于那些真正淡泊的平淡者而言,靜水深處有急流。
我在古村,看山中平淡的生活,牛在溪澗飲水嬉戲,老頭兒坐在一塊石頭上,悠閑地抽一根煙,拱手曬太陽。
坐在船上,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岸上有個男人,捧著飯碗,腮幫子一鼓一鼓的,蹲在那兒,稀里嘩啦喝稀飯。
有時候,去鄉(xiāng)下,村頭小店里坐著一個叼煙卷的男人,守著一份清淡,生意做得不忙也不閑,日子過得不疾也不徐。
許多的人生,往往平淡無奇。我早晨出門,遇到一個人,挑著一擔(dān)青菜,披一身風(fēng)霜露水,去城里賣,一搖一擺地走著,這個人平淡得像一棵青菜。傍晚,路過一家小餐館,看見幾個人,人影幢幢,閑聊喝酒。普通人的一天,就這么在平淡無奇中度過。
一個人越老越平淡。手頭有一本《澹定集》,孫犁先生晚期記敘文集,文字平淡樸實,翻了又翻,摩挲了幾十年,越淡越有味。
《菜根譚》中有一段話: “晝閑人寂,聽數(shù)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頓令眼界俱空。”晝夜之間,逍遙其樂。平淡里,有大閑適。
平淡就是“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津津有味地咬得菜根香,什么也不去多想,也不想讓人記住他。
我的鄰居馬大爺,一輩子沒做過什么官,也從沒當(dāng)過什么老板,哪怕是三五人的小組長也沒當(dāng)過。馬大爺每天抽幾根煙,傍晚呷一盅小酒,啃幾口豬蹄子,這些生活習(xí)慣,似乎與長壽沾不上邊,但從沒有見他跟誰紅過臉,也沒有覺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但他活到96歲。
(選自《思維與智慧·下半月》)
1.第一段的敘述,在文中有何作用?
2.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文中畫線段落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
3.前文已經(jīng)舉了若干事例,結(jié)尾為何還要再舉鄰居馬大爺?shù)睦樱?/p>
4.文章的主要話題是“平淡”,但卻以“大味”做標(biāo)題,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參考答案:
1.意在凸顯一個人在人群中的“平淡”,引出下文話題。2.承上啟下:上承前文關(guān)于乎淡是內(nèi)心平靜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