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的電視劇情是,孩子們不聽話,把媽媽氣得離家出走了,幾個孩子沒人管,吃不上飯,又想媽媽,好可憐。圓圓似乎很注意看這一集。
看完后,該睡覺了,我讓她先喝點水,再去刷牙。她既不接過水杯,也不理睬我的話,而是就電視劇里的情節(jié)不停地問,我聽出她是想知道為什么媽媽要離家出走,為什么不要她的孩子們了,媽媽還回不回來?我被她問煩了,說別問了,快喝了水睡覺吧。圓圓勉強接過水杯,欲言又止,突然大哭起來。
她平時很少哭,這讓我大吃一驚,以為她是替電視劇里的幾個孩子著急,就趕快告訴她,他們的媽媽肯定會回來,明天再看電視,肯定就回來了。圓圓哭聲并沒減弱,看來她想的不是這個。
我確信她不是因為肚子痛一類的身體原因哭,就問她:寶寶你為什么哭,講出來好嗎?我給她擦擦淚,又問了幾次,她才一邊哭一邊說:“他們的爸爸哪去了”。我抱起她,說寶寶不哭,你是不是想爸爸了,爸爸下個月回來,明天我們就給爸爸打電話好不好。她邊哭邊搖頭。看來她要的也不是這個回答。
我非常奇怪,親親她的臉蛋,鼓勵她講出原因來。她可能想講,努力讓自己停止哭泣,又講不出來,有些著急的樣子。
我就換個問法:你是不是想讓媽媽做什么事,寶寶講出來,媽媽就去做,好不好?圓圓點點頭,她又很費勁地想想,說:“媽媽咱們換個房子,這個房子不好!闭f完又大哭起來。
她的話讓我摸不著頭腦,圓圓看起來又委屈又惶惑。我問她為什么要換房子,她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這個房子不好,我要換房子”。
我不知這個小家伙心里想什么,找毛巾給她擦擦臉,哄她不哭,讓她說出來想換個什么樣的房子。圓圓努力停住哭,看樣子很想回答我,又說不出來,吭吭巴巴地干著急。
我想了一下,問她:你是不是不喜歡我們的房子?她點點頭。這真是把我搞糊涂了,我們的房子她怎么會突然不喜歡呢,一定有另外的原因。我又小心地問她:“寶寶,你是不是不喜歡我們房子里的什么東西?你不喜歡什么,告訴媽媽好嗎?”
圓圓想想,一下又哭起來,邊哭邊說:“不要電視里那樣的,不要大紅盆的房子,媽媽咱們換房子!”我問她什么叫“大紅盆的房子”,她邊哭邊往下面看去,用手指指地上放玩具的紅色塑料盆。
我一下猜到原因了。電視劇里有個叫亞亞的小女孩,也是三、四歲的樣子,她的玩具被收在一個紅色塑料大盆中。亞亞的玩具盆恰好和圓圓裝玩具的盆一樣。那個紅色塑料盆多次在鏡頭上出現(xiàn),我還專門指給圓圓看,說她和亞亞一樣,都有那樣一大盆玩具。她今天看到亞亞沒有媽媽了,變得那么可憐,而她又不能完全理解劇情的前因后果,小小的心可能有這樣的推理——有那樣大紅盆的房子,爸爸就會不在家,媽媽就會離家出走——所以她擔憂極了。
我通過問話引導(dǎo)她慢慢把想法說出來,果然是這個原因。我就用她能聽懂的話安慰她,終于使她相信,媽媽永遠都不會離家出走,爸爸以后也會和她每天生活在一起,這些和大紅盆沒有任何關(guān)系。
圓圓放下?lián)鷳n后愉快地睡著了。我看著她熟睡中恬靜的小臉覺得聽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假如大人覺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認真理解她在說什么,胡亂地哄她一氣或訓兩句,孩子的心結(jié)解不開,她會有多長時間的苦惱和不安啊。
生活中確實經(jīng)常能見到一些真正“不聽話”的孩子。
有一次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一位媽媽帶來一個7、8歲的小男孩。菜都上來了,大家正準備動筷子,小男孩突然要求媽媽帶她到外面買一個什么玩具,媽媽說想買也得吃完飯再去吧。孩子不干,要立即走,不停地纏磨媽媽,和媽媽鬧起了別扭,弄得大家都不安寧。
這孩子看起來確實是媽媽說的“特別不聽話”,他似乎根本不能理解或體諒任何人。大家用各種辦法勸說他等到吃完飯再去買,想逗他高興,希望他吃點飯,他就是一口不吃,一句勸不聽。媽媽不再理他,告訴大家也甭理他。
后來有個叔叔逗他說要跟他“干杯”,順手拿過一罐可樂遞給孩子,男孩接過來,看樣子準備妥協(xié)了。正待孩子要打開可樂罐時,他媽媽趕快阻攔說別喝可樂,喝杏仁露吧。孩子說他要喝可樂,媽媽一把搶走可樂,遞過來一罐杏仁露說,喝這個好。孩子不干,生氣地說:你從來都不讓我喝可樂,天天光讓我喝酸奶和杏仁露!媽媽說:給你講過多少次,可樂沒營養(yǎng),喝那干嗎呢!
旁邊有人勸媽媽說,要么今天破例一次,讓孩子喝一次可樂,少喝一點。媽媽的表情沒有任何商量余地,說不能由著小孩的性子來,可樂絕對一口都不能喝。啪地把杏仁露打開,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說:“聽話,喝這個!”孩子又氣哼哼地拒絕吃喝。
我心里感嘆,有這么“不聽話”的媽媽,有聽話的兒子才怪呢!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且最重要的榜樣。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學會一套綁架家長的做法,“不聽話”就是他們慣用的繩索,消極但有效。這種事件積累得太多,會形成極端心理,發(fā)展為一種偏執(zhí)。
教育中許多看似司空見慣的做法,背后其實有很多人們看不到的錯誤。多年來人們習慣于要求孩子“聽話”,這仿佛是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就可看到這是成人與孩子間的不平等。并非父母們不愿平等地對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對自己的權(quán)威意識產(chǎn)生警覺,不曾意識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權(quán)威的角色。
哲學家弗洛姆對權(quán)威主義倫理學充滿批判,認為它所主張的就是“服從是最大的善,不服從是最大的惡。在權(quán)威主義倫理學中,不可寬恕的罪行就是反抗”。
無論家長們多么愛自己的孩子,如果經(jīng)常向孩子提出“聽話”要求,并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他骨子里就是個權(quán)威主義者。這樣的人幾乎從不懷疑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確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潛意識中從未和孩子真正平等過。但在孩子眼中,他們只不過是些“不聽話”的家長。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凡是那些非常自以為是,性格偏執(zhí)的人,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較長的必須服從于他人意志的生活,個人的意愿不斷受到壓抑。這是童年時代環(huán)境給他留下的心理創(chuàng)傷,一生難以完全愈合。很多人把這種偏執(zhí)施行于自己的后代身上,又在后代身上留下偏執(zhí)痕跡。
當然,做“聽話”的家長絕不是對孩子言聽計從,不能突破道德底線。對于孩子那些沒有禮貌的發(fā)號施令,沒完沒了的交換條件,粗魯無禮的話語,一句也不能聽。否則就是縱容。“聽話”與縱容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東西!奥犜挕钡膶嵸|(zhì)是如何理解兒童,如何平等對待兒童;縱容只是溺愛!奥犜挕迸囵B(yǎng)的是具有民主氣質(zhì)的公民;縱容只能造出一個頤指氣使的小暴君。
盧梭說:“當兒童活動的時候,不要教他怎樣地服從人;同時,在你給他做事的時候,也不要讓他學會役使人。要讓他在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都同樣感到有他的自由!庇帽疚牡脑捳Z來表述,就是家長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對方,都要做“聽話”的人。而家長作為強勢者和主導(dǎo)方,是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想有個聽話的好孩子,一定要記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個“聽話”的家長。
特別提示
●我們本來就是帶孩子出來玩,為什么一定要把去天安門廣場看作是有意義的,把過天橋看作是沒意義的,孩子在哪里玩不是玩呢。也許在圓圓眼里,天橋比廣場還有趣得多。
●衣服臟了可以洗,磨破了也沒什么大不了。就為了怕弄臟衣服這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把孩子這樣一次充滿樂趣的嘗試給破壞了,這真是失誤啊。
●聽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假如大人覺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認真理解她在說什么,胡亂地哄她一氣或訓兩句,孩子的心結(jié)解不開,她會有多長時間的苦惱和不安啊。
●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學會一套綁架家長的做法,“不聽話”就是他們慣用的繩索,消極但有效。這種事件積累得太多,會形成極端心理,發(fā)展為一種偏執(z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