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jīng)典名著 > 正文

漁 父

作者:鐘麗 文章來源:會員上傳 請你點(diǎn)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題解】

“漁父”為一捕魚的老人,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過“漁父”對孔子的批評,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闡述了“持守其真”、還歸自然的主張。

全文寫了孔子見到漁父以及和漁父對話的全過程。首先是漁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貢談話,批評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義”、“飾禮樂、選人倫”,都是“苦心勞形以危其真”。接著寫孔子見到漁父,受到漁父的直接批評,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謀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為;應(yīng)該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接下去又進(jìn)一步寫漁父向孔子提出“真”;所謂真,就是“受于天”,主張“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最后寫孔子對漁父的謙恭和崇敬的心情。

本篇?dú)v來也多有指責(zé),認(rèn)為是偽作,但本篇的思想跟莊子一貫的主張還是有相通之處,對儒家的指責(zé)不如《胠篋》、《盜跖》那么直接、激烈,守真和受于天的思想也與內(nèi)篇的觀點(diǎn)相一致,而且漁父本身就是一隱道者的形象,因而仍應(yīng)看作是莊派學(xué)說的后學(xué)之作。

【原文】

孔子游于緇帷之林(1),休坐乎杏壇之上(2)。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3),下船而來,須眉交白(4),被發(fā)揄袂(5),行原以上(6),距陸而止(7),左手據(jù)膝(8),右手持頤以聽(9)。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客指孔子曰(10):“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笨蛦柶渥(11)。子路對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12)?”子路未應(yīng),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13);身行仁義,飾禮樂(14),選人倫(15),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16),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庇謫栐唬骸坝型林c?”子貢曰:“非也!薄昂钔踔襞c?”子貢曰:“非也。”客乃笑而還,行言曰(17):“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18);苦心勞形以危其真(19)。嗚呼,遠(yuǎn)哉其分于道也(20)!”

【譯文】

孔子游觀來到名叫緇帷的樹林,坐在長有許多杏樹的土壇上休息。弟子們在一旁讀書,孔子在彈琴吟唱。曲子還未奏完一半,有個捕魚的老人下船而來,胡須和眉毛全都白了,披著頭發(fā)揚(yáng)起衣袖,沿著河岸而上,來到一處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腳步,左手抱著膝蓋,右手托起下巴聽孔子彈琴吟唱。曲子終了漁父用手招喚子貢、子路,兩個人一起走了過來。

漁父指著孔子說:“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說:“他是魯國的君子!睗O父問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姓孔”。漁父說:“孔氏鉆研并精通什么學(xué)問?”子路還未作答,子貢說:“孔氏這個人,心性敬奉忠信,親身實(shí)踐仁義,修治禮樂規(guī)范,排定人倫關(guān)系,對上來說竭盡忠心于國君,對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這樣的辦法造福于天下。這就是孔氏鉆研精習(xí)的事業(yè)!睗O父又問道:“孔氏是擁有國土的君主嗎?”子貢說:“不是”。漁父接著問道:“是王侯的輔臣嗎?”子貢說:“也不是”。漁父于是笑著背轉(zhuǎn)身去,邊走邊說道:“孔氏講仁真可說是仁了,不過恐怕其自身終究不能免于禍患;真是折磨心性勞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離大道也實(shí)在是太遠(yuǎn)太遠(yuǎn)了!”

【原文】

子貢還,報(bào)孔子?鬃油魄俣鹪唬骸捌涫ト伺c!”乃下求之,至于澤畔,方將杖拏而引其船(1),顧見孔子(2),還鄉(xiāng)而立(3)?鬃臃醋(4),再拜而進(jìn)。

客曰:“子將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5),丘不肖(6),未知所謂,竊待于下風(fēng)(7),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8)!”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xué)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脩學(xué),以至于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

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yīng),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jīng)子之所以(9)。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官治其職,人憂其事(10),乃無所陵(11)。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賦不屬(12),妻妾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能不勝任,官事不治(13),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14),爵祿不持,大夫之憂也;延無忠臣,國家昏亂(15),工技不巧,貢職不美(16),春秋后倫(17),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陰陽不和,寒暑不時(shí),以傷庶物(18),諸侯暴亂,擅相攘伐(19),以殘民人,禮樂不節(jié),財(cái)用窮匿(20),人倫不飭(21),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22)。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23),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24)!”

“且人有八疵(25),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26);莫之顧而進(jìn)之,謂之佞(27);希意道言(28),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29);好言人之惡,謂之讒(30);析交離親(31),謂之賊(32);稱譽(yù)詐偽以敗惡人(33),謂之慝(34);不擇善否(35),兩容頰適(36),偷拔其所欲(37),謂之險(xiǎn)。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nèi)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謂四患者,好經(jīng)大事(38),變更易常,以掛功名(39),謂之叨(40);專知擅事(41),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42);人同于己則可,不同于己,雖善不善,謂之矜(43)。此四患也。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譯文】

子貢回來,把跟漁父的談話報(bào)告給孔子。孔子推開身邊的琴站起身來說:“恐怕是位圣人吧!”于是走下杏壇尋找漁父,來到湖澤岸邊,漁父正操起船漿撐船而去,回頭看見孔子,轉(zhuǎn)過身來面對孔子站著。孔子連連后退,再次行禮上前。

漁父說:“你來找我有什么事?”孔子說:“剛才先生留下話尾而去,我實(shí)在是不聰明,不能領(lǐng)受其中的意思,私下在這里等候先生,希望能有幸聽到你的談吐以便最終有助于我!”漁父說:“咦,你實(shí)在是好學(xué)!”孔子又一次行禮后站起身說:“我少小時(shí)就努力學(xué)習(xí),直到今天,已經(jīng)六十九歲了,沒有能夠聽到過真理的教誨,怎么敢不虛心請教!”

漁父說:“同類相互匯聚,同聲相互應(yīng)和,這本是自然的道理。請讓我說明我的看法從而分析你所從事的活動。你所從事的活動,也就是擠身于塵俗的事務(wù)。天子、諸侯、大夫、庶民,這四種人能夠各自擺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會治理的美好境界,四者倘若偏離了自己的位置社會動亂也就沒有比這再大的了。官吏處理好各自的職權(quán),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這就不會出現(xiàn)混亂和侵?jǐn)_。所以,田地荒蕪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賦稅不能按時(shí)繳納,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這是普通百姓的憂慮。能力不能勝任職守,本職的工作不能辦好,行為不清白,屬下玩忽怠惰,功業(yè)和美名全不具備,爵位和俸祿不能保持,這是大夫的憂慮。朝廷上沒有忠臣,都城的采邑混亂,工藝技術(shù)不精巧,敬獻(xiàn)的貢品不好,朝覲時(shí)落在后面而失去倫次,不能順和天子的心意,這是諸侯的憂慮。陰陽不和諧,寒暑變化不合時(shí)令,以致傷害萬物的生長,諸侯暴亂,隨意侵?jǐn)_征戰(zhàn),以致殘害百姓,禮樂不合節(jié)度,財(cái)物窮盡匱乏,人倫關(guān)系未能整頓,百姓淫亂,這是天子和主管大臣的憂慮。如今你上無君侯主管的地位而下無大臣經(jīng)辦的官職,卻擅自修治禮樂,排定人倫關(guān)系,從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嗎!

“而且人有八種毛病,事有四種禍患,不可不清醒明察。不是自己職分以內(nèi)的事也兜著去做,叫做攬;沒人理會也說個沒完,叫做佞;迎合對方順引話意,叫做諂;不辨是非巴結(jié)奉承,叫做諛;喜歡背地說人壞話,叫做讒;離間故交挑撥親友,叫做害;稱譽(yù)偽詐敗壞他人,叫做慝;不分善惡美丑,好壞兼容而臉色隨應(yīng)相適,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東西,叫做險(xiǎn)。有這八種毛病的人,外能迷亂他人,內(nèi)則傷害自身,因而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不和他們交往,圣明的君主不以他們?yōu)槌。所謂四患,喜歡管理國家大事,隨意變更常規(guī)常態(tài),用以釣取功名,稱作貪得無厭;自恃聰明專行獨(dú)斷,侵害他人剛愎自用,稱作利欲薰心;知過不改,聽到勸說卻越錯越多,稱作犟頭犟腦;跟自己相同就認(rèn)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認(rèn)為不好,稱作自負(fù)矜夸。這就是四種禍患。能夠清除八種毛病,不再推行四種禍患,方才可以教育!

【原文】

孔子愀然而嘆(1),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魯(2),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圍于陳蔡。丘不知所失,而離此四謗者何也(3)?”客凄然變?nèi)菰唬骸吧跻幼又y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4),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5),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6)。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7)。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子審仁義之間,察同異之際(8),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9),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jié),而幾于不免矣(10)。謹(jǐn)脩而身(11),謹(jǐn)守其真(12),還以物與人(13),則無所累矣。今不脩之身而求之人(14),不亦外乎(15)!”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qiáng)哭者雖悲不哀,強(qiáng)怒者雖嚴(yán)不威,強(qiáng)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16)。其用于人理也(17),事親則慈孝(18),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19);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20);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21),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22),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于俗(23),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偽而晚聞大道也(24)!”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25)。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26),而身教之。敢問舍所在(27),請因受業(yè)而卒學(xué)大道(28)。”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29),至于妙道(30);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無咎(31)。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32),延緣葦間(33)。

【譯文】孔子凄涼悲傷地長聲嘆息,再次行禮后站起身來,說:“我在魯國兩次受到冷遇,在衛(wèi)國被鏟削掉所有的足跡,在宋國遭受砍掉坐蔭之樹的羞辱,又被久久圍困在陳國、蔡國之間。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過失,遭到這樣四次詆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漁父悲憫地改變面容說:“你實(shí)在是難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厭惡自己的足跡,想要避離而逃跑開去,舉步越頻繁足跡就越多,跑得越來越快而影子卻總不離身,自以為還跑得慢了,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終于用盡力氣而死去。不懂得停留在陰暗處就會使影子自然消失,停留在靜止?fàn)顟B(tài)就會使足跡不復(fù)存在,這也實(shí)在是太愚蠢了!你仔細(xì)推究仁義的道理,考察事物同異的區(qū)別,觀察動靜的變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通好惡的情感,調(diào)諧喜怒的節(jié)度,卻幾乎不能免于災(zāi)禍。認(rèn)真修養(yǎng)你的身心,謹(jǐn)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還與他人,那么也就沒有什么拘系和累贅了。如今你不修養(yǎng)自身反而要求他人,這不是本末顛倒了嗎?”

孔子凄涼悲傷地說:“請問什么叫做真?”漁父回答:“所謂真,就是精誠的極點(diǎn)。不精不誠,不能感動人。所以,勉強(qiáng)啼哭的人雖然外表悲痛其實(shí)并不哀傷,勉強(qiáng)發(fā)怒的人雖然外表嚴(yán)厲其實(shí)并不威嚴(yán),勉強(qiáng)親熱的人雖然笑容滿面其實(shí)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沒有哭聲而哀傷,真正的怒氣未曾發(fā)作而威嚴(yán),真正的親熱未曾含笑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內(nèi)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將上述道理用于人倫關(guān)系,侍奉雙親就會慈善孝順,輔助國君就會忠貞不渝,飲酒就會舒心樂意,居喪就會悲痛哀傷。忠貞以建功為主旨,飲酒以歡樂為主旨,居喪以致哀為主旨,侍奉雙親以適意為主旨。功業(yè)與成就目的在于達(dá)到圓滿美好,因而不必拘于一個軌跡;侍奉雙親目的在于達(dá)到適意,因而不必考慮使用什么方法;飲酒目的在于達(dá)到歡樂,沒有必要選用就餐的器具;居喪目的在于致以哀傷,不必過問規(guī)范禮儀。禮儀,是世俗人的行為;純真,卻是稟受于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也就不可改變。所以圣哲的人總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愚昧的人則剛好與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憂慮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著變化,因此總是不知滿足。可惜啊,你過早地沉溺于世俗的偽詐而很晚才聽聞大道!

孔子又一次深深行禮后站起身來,說:“如今我孔丘有幸能遇上先生,好像蒼天特別寵幸于我似的。先生不以此為羞辱并把我當(dāng)作弟子一樣看待,而且還親自教導(dǎo)我。我冒昧地打聽先生的住處,請求借此受業(yè)于門下而最終學(xué)完大道!睗O父說:“我聽說,可以迷途知返的人就與之交往,直至領(lǐng)悟玄妙的大道;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不會真正懂得大道,謹(jǐn)慎小心地不要與他們結(jié)交,自身也就不會招來禍殃。你自己勉勵吧!我得離開你了!我得離開你了!”于是撐船離開孔子,緩緩地順著蘆葦叢中的水道劃船而去。

【原文】

顏淵還車,子路授綏(1),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后敢乘(2)。

子路旁車而問曰(3):“由得為役久矣(4),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5),夫子猶有倨敖之容(6)。今漁父杖拏逆立(7),而夫子曲要磬折(8),言拜而應(yīng),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軾而嘆曰(9):“甚矣由之難化也!湛于禮儀有間矣(10),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11)。進(jìn),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12),下人不精(13),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dú)擅之(14)。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15),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漁父之于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

【譯文】

顏淵掉轉(zhuǎn)車頭,子路遞過拉著上車的繩索,孔子看定漁父離去的方向頭也不回,直到水波平定,聽不見槳聲方才登上車子。

子路依傍著車子而問道:“我能夠?yàn)橄壬⻊?wù)已經(jīng)很久了,不曾看見先生對人如此謙恭尊敬。大國的諸侯,小國的國君,見到先生歷來都是平等相待,先生還免不了流露出傲慢的神情。如今漁父手拿船槳對面而站,先生卻像石磬一樣彎腰鞠躬,聽了漁父的話一再行禮后再作回答,恐怕是太過分了吧?弟子們都認(rèn)為先生的態(tài)度不同于往常,一個捕魚的人怎么能夠獲得如此厚愛呢?”孔子的伏身在車前的橫木上嘆息說:“你實(shí)在是難于教化!你沉湎于禮義已經(jīng)有些時(shí)日了,可是粗野卑下的心態(tài)時(shí)至今日也未能除去。上前來,我對你說!大凡遇到長輩而不恭敬,就是失禮;見到賢人而不尊重,就是不仁。他倘若不是一個道德修養(yǎng)臻于完善的人,也就不能使人自感謙卑低下,對人謙恭卑下卻不至精至誠,定然不能保持本真,所以久久傷害身體。真是可惜!不能見賢思齊對于人們來說,禍害再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而你子路卻偏偏就有這一毛病。況且大道,是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各種物類失去了道就會死亡,獲得了道便會成功。所以大道之所在,圣人就尊崇。如今漁父對于大道,可以說是已有體悟,我怎么能不尊敬他呢?”

返回

請你點(diǎn)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化石吟員    責(zé)任編輯:Gaoge 
隨機(j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