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案 > 教育資源 > 六年級語文教案

滬教版六年級《橘逾淮為枳》學案

[移動版] 追風789

滬教版六年級《橘逾淮為枳》學案

《晏子春秋》

【學習目標】

1.掌握實詞習辭、坐、酒酣、詣、避席、其實、熙、病……。

2.學習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深奧的道理的方法。

3.懂得“橘逾淮為枳”的道理。

【正音正字】

枳zhǐ  詣yì   曷hé  熙(同“嬉”)xī

【翻譯課文】

原文:晏子將至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

翻譯: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說這消息以后,對身邊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F(xiàn)在他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呢?”

原文: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踉唬骸巫俊唬骸I。’”

翻譯:身邊的人回答說:“等他到來,請讓我捆綁一個人,在您面前經(jīng)過,您問:‘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說:‘是齊國人!鷨枺骸噶耸裁醋?’我回答說:‘犯了偷盜罪!

原文: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

翻譯: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賜給晏子酒喝。酒喝得暢快時,兩個官吏捆著一個人來到楚王跟前。楚王說:“捆著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原文: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

翻譯: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盜嗎?”

原文: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翻譯: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過,橘樹生長在淮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北就變成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果實的味道不一樣。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水土差別。現(xiàn)在人們生長在齊國不偷盜,進入楚國就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于偷盜吧!”

原文: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譯:楚王笑著說:“圣人是不可以隨便戲弄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課文分析】

這則故事猶如一幕精彩的獨幕話劇。

從時間看,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前后兩段:酒宴前、酒宴中。

從地點看,我們可以把整個故事安置在楚國的朝廷上。

從人物看,有晏子、楚王、楚王近臣、盜者、吏等。

從情節(jié)看,先是楚王與近臣“密謀”,后是晏子與楚王“斗智”。

從人物性格看,楚王從“欲辱之”的陰暗心理開始,到“反取病”的尷尬局面結(jié)束。

晏子“習辭”,這里暗示晏子機敏、善辯,為他最終戰(zhàn)勝楚王伏筆。而楚王明明知道這一點,卻還要“辱之”,說明楚王自以為是,自討沒趣。楚王能與左右商量,則說明他還有一點自知之明;這為他最后能自我解脫留有空間。

從人物性格看,晏子作為齊國的使者,他既要完成使命,又要維護個人和國家的尊嚴。文中晏子有個很重要的動作“避席”。此時的晏子心中有怒火,但表現(xiàn)卻顯出“君子風度”。

晏子作為齊國的使者來到楚國。楚王與近臣導演了這場“戲”,原本要侮辱晏子、侮辱齊國,但因晏子機智善變,從容不迫,巧妙地回敬楚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思維訓練】

1.如何理解“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