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育資源 > 教學反思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6則

[移動版] 佚名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伊始,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

1、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zhì)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題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愿軍所以稱她們?yōu)橛H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zhàn)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種何日復相聚的惜別之情。從而使學生感知情感的傾向。

2、從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讓學生知道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贊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gòu)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二、細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主題。由于課文的前三段的結(jié)構(gòu)與表現(xiàn)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學中我對第一段做了詳細的講解與指導。設計“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話別時追述了哪幾件事?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感情”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志愿軍與大娘告別時,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經(jīng)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這樣寫的目的在于體現(xiàn)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表現(xiàn)了這種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接著,讓學生自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三意義段,使之具體體會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志愿軍的深情,以及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致殘,付出了多么高的代價,從而受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厚情感。

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應該以標準化解讀去規(guī)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應該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意的讀者而不能培養(yǎng)人云亦云的聽眾。

三、品味詞句,體會情感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

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xiàn)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失去媽媽”,“失去雙腿”中的三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歸于盡”體現(xiàn)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愿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里”、“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nèi)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

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的導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quán)威。教師應該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fā)”、“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還給學生。

四、設計引讀,抒發(fā)情感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fā)情感的欲望。此時,我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fā)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車“啟動”、“徐徐開出”、“飛馳而去”三個過程設計引讀。像最后一個過程——列車“飛馳而去”,就是這樣設計引讀的:

“戰(zhàn)士們深深地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卻風馳電掣般向前駛?cè)。?zhàn)士們趕緊把頭探出窗外,只見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佇立在窗外,不停地揮手告別。此時此刻,戰(zhàn)士們再也忍不住了,淚水模糊了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上幾句離別話,然而距離遙遠,戰(zhàn)士們只能默默地在心頭呼喊——”

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話語:“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新課程、新理念正逐步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本課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去收集資料,目的是促進課內(nèi)外結(jié)合,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學。啟發(fā)學生想象,在頭腦中再現(xiàn)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nèi)缗R其境,如見其人。

《再見了,親人》字里行間,始終洋溢著贊美、感激的情感,表現(xiàn)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國際主義精神的主題。如何憑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呢?嘗試如下: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伊始,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

1、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zhì)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題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愿軍所以稱她們?yōu)橛H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zhàn)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一種何日復相聚的惜別之情,從而使定下文章正確的情感基調(diào),使學生獲取感知情感的傾向。

2、從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讓學生知道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贊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gòu)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二、細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主題。由于課文的前三段的結(jié)構(gòu)與表現(xiàn)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學中我對第一段做了詳細的講解與指導。設計“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話別時追述了哪幾件事?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感情”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志愿軍與大娘告別時,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經(jīng)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這樣寫的目的在于體現(xiàn)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表現(xiàn)了這種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接著,讓學生自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體體會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志愿軍的深情,以及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致殘,付出了多么高的代價,從而受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厚情感。

在教學中。我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以標準化解讀去規(guī)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利用文本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意的讀者而不是培養(yǎng)人云亦云的聽眾。

三、品味詞句,體會情感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

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xiàn)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失去媽媽”,“失去雙腿”中的三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歸于盡”體現(xiàn)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愿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里”、“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nèi)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個段落的時候我為了考證學生的自學效果并啟發(fā)學生的情感,在課件中我出示了這一段落,啟發(fā)學生說:“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表達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訴我應該強調(diào)哪些詞句嗎?為什么?”學生們紛紛將自己的體會表達出來,以一種指導者的身份來提示,將重點的抒發(fā)情感的詞句點明,說出了自己的意見。最后,師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師不僅成為了學生閱讀的導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們一起朗讀體會學習,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quán)威。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fā)”、“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還給了學生。

四、設計引讀,抒發(fā)情感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fā)情感的欲望。此時,我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fā)情感。比如最后的三個自然段,就是這樣設計引讀的:

送行的人越來越多,讓我們趕快加入到送行的隊伍中,有感情的朗讀在這離別的瞬間發(fā)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話語:“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在課堂上還要恰如其分地創(chuàng)設情境。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得到升華。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的那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薄芭囵B(yǎng)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培養(yǎng)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