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個成分: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主語和謂語:主語是句子里被陳述的對象,謂語是用來陳述主語的。
在一般情況下,主語在前,謂語在后。
(1)大伙∥都散了。(《分馬》)
(2)滿樹淺黃色的小花,∥并不出眾。(《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門科學(xué)。(《大自然的語言》)
(5)那壯麗的柱廊,淡雅的色調(diào),以及四周層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組成了一幅莊嚴絢麗的畫圖。(《雄偉的人民大會堂》)
這幾句的主語是 "大伙"" 滿樹淺黃色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記的"" 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那壯麗的柱廊,淡雅的色調(diào),以及四周層次繁多的建筑立面",這幾句的謂語是"都散了"" 并不出眾"" 是他的背影"" 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門科學(xué)"" 組成了一幅莊嚴絢麗的畫圖"。
把中心詞看成是主語和謂語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張簡陋的大竹床∥鋪著厚厚的稻草。(《驛路梨花》)
(7)其實這種縮微技術(shù)∥,早在十九世紀普法戰(zhàn)爭時候就使用過了。(《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館》)
可以認為"竹床""技術(shù)"是主語,可以認為"鋪""使用"是謂語。
賓語和補語:賓語往往表示動作支配的對象,并且總是處在動詞的后頭。補語是動詞形容詞后面的補充成分。如:
(1)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魯迅《社戲》)
(2)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蕭隊長說過:先進的要帶落后的。(《分馬》)
(4)列寧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chǎn)階級要擁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無產(chǎn)階級要擁護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斗爭,世界革命才能勝利。(《紀念白求恩》)
字下有線的全是賓語。還有一種賓語叫做"雙賓語",如:
(5)現(xiàn)在人們叫它故宮。(《故宮博物院》)
(6)我給她一本書。
"它""她"是近賓語(間接賓語),"故宮""一本書"是遠賓語(直接賓語)。
(7)說起來可笑,小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荔枝蜜》)
(8)我獨自一人游蕩< 在田野里 >。(《挖薺菜》)
(9)從化的荔枝樹多得< 像一片碧綠的大海 >,開花時節(jié),那蜜蜂滿野嚶嚶嗡嗡,忙得< 忘記早晚 >,有時還趁著月色采花釀蜜。(《荔枝蜜》)
(10)我那時真是聰明< 過分 >。(《背影》)
(11)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 好幾回>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尖括號里的全是補語,都補充說明了前面的動詞、形容詞。
定語和狀語:定語是名詞性詞語的修飾成分,狀語是動詞性、形容詞性詞語的修飾成分。
(1)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背影》)
(2)可我,總還是懷念那(長在野地里)的薺菜,就像懷念(那些與自己共過患難的老朋友)一樣。(《挖薺菜》)
(3)老遠就看見(鑲嵌在正門頂上)的國徽的閃閃金光。(《雄偉的人民大會堂》)
(4)李四光[這一生中][還從來]沒有過一次[這樣]舒暢和快樂的談話。(《地質(zhì)之光》)
(5)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說到這里,我們兩人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沿著草坪旁用卵石鋪成的小徑] 走到"北海"跟前。(蕭乾《棗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