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語文知識 > 句子

從四種語句判斷主題(高中適用)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語言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載體。古人特別強調(diào)“文以載道”“情以文傳”,因而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如果我們能準確辨析并認真審讀文中的一些重要語句,有助于我們及時、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那么,哪些語句是一篇文章的重要語句呢?我們以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第五單元的作品為例予以說明。

1、中心語句

古代散文是相對于韻文而言的,包括記敘類和議論類文章,中心語句就是展現(xiàn)一篇作品(特別是議論類文章)論點或分論點的語句。如《六國論》開門見山,明確主旨:“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焙竺婢o接著根據(jù)“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世強援,不能獨完”兩個分論點,從不同國家的實際出發(fā),具體分析,有力地論證了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而《伶官傳序》也是如此,開篇即指出:“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接著以后唐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兩個方面的史實,充分證明了這一觀點。抓住了這些核心語句,我們便能準確把握住文章的根本,理清文章的思路。

2、目的語句

寫作一篇作品都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這種在文章中表現(xiàn)現(xiàn)實針對性的語句,我們可以稱為目的語句。它們往往出現(xiàn)在文章的結(jié)尾處,如《六國論》結(jié)尾以“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和“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點明其現(xiàn)實意義,告誡現(xiàn)在的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對契丹和西夏奉行賄賂以求茍安,否則六國的結(jié)局就是北宋的結(jié)局,蘇洵為北宋統(tǒng)治者敲響了警鐘。而《伶官傳序》的結(jié)尾用“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是為了讓北宋統(tǒng)治者從唐莊宗寵信伶人而亡國喪身的歷史事實中獲得教訓,從而力戒驕奢,防微杜漸的。由此可見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國家深摯的感情,進一步擴大了主旨和明確了借鑒意義。

3、描述語句

在寫人敘事的散文作品中,更多地使用描述性語句展現(xiàn)情感。如蘇軾的《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在敘述文與可“成竹在胸”的畫竹理論和畫墨竹的開創(chuàng)性才能后,通過描述自己與文與可關于“襪材”的詩文酬答的玩笑,突出了他的質(zhì)樸、憨厚天性。而作者引述《筼筜谷》一詩后,寫道:“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fā)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辈粌H展現(xiàn)著文與可清廉的品質(zhì),更以生動的描述,展現(xiàn)了相互之間的深厚情誼。故而結(jié)尾一段中,作者只以“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就是這最簡單的“廢卷而哭失聲”的描述,傳達出最深摯動人的感情。

4、抒情語句

抒情的語句在記敘性散文中常用,它們更是我們直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最重要載體。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所祭奠的是與自己一起長大、情同兄弟的侄子。因而這篇祭文,展現(xiàn)的是自己與所祭奠者的幼年時的孤苦相依,青年時的聚少離多,現(xiàn)在的天人永隔,將來孩子們的如何安置等,充滿了悲苦的情緒。而行文采用了第二人稱,如同生者與逝者直接的交流,便于吐露心曲。因而整個文章都是邊敘述邊抒情,其中強烈的抒情語句,更是充分表達著骨肉之間深摯的感情。如對十二郎之死的種種猜想,作者運用了“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表達了這不能相信、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的傷痛之情。而如結(jié)尾:“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yǎng)于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yǎng)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更是以排偶句式,將痛苦、傷心、自責、無奈之情推向了極致。
總之,讀一篇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作品,我們需要緊扣文本,把握住相應的寫作對象,從字里行間去品析體味,從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得到人生的啟迪,受到美的熏陶。

(發(fā)表:《高中生學習·高一》2012年第6期)

查看更多中心句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