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慧商、情商和魅商
不僅僅局限在情商和智商這兩個方面,我認為,還應該包括慧商和魅商等方面;凵虡酥局粋人的智慧程度,而魅商標志著一個人的個人魅力水平,標志著其受歡迎的程度。 智商的誤區(qū)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對智商(智力)有一種迷信,就是認為智商(智力)對一個人的成功會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墒歉鶕(jù)我的觀察,我認為一個人的智商遠?遠沒有其慧商重要。一個智商高的人可以被稱為“腦子快”的人,但并不能被稱為“有思想”的人,相反,他很可能愚蠢無比;但一個慧商高的人便可以被稱為“有思想”的智者,他的腦子也許轉(zhuǎn)得不夠快,但是,他很少會犯愚蠢的錯誤。 ????智商就是?IQ(Intelligence?Quotient的簡稱)。通俗地可以理解為智力,具體是指數(shù)字、空間、邏輯、詞匯、記憶等能力。某種意義上智商就像電腦的硬件如CPU,一個智商高的人在短時間內(nèi)能夠做很復雜的事情。就像奔騰級、迅馳級的CPU能夠運轉(zhuǎn)windowXP這樣的大型軟件,而386、486只能運轉(zhuǎn)DOS之類的小型軟件一樣。 ????我們在校學習期間,除了學習知識外,會花大量時間在智商訓練方面。學數(shù)學來鍛煉數(shù)字計算、空間想像、邏輯推理能力,用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等鍛煉詞匯、記憶能力。高考,可以說就是對人們在這些方面能力的大檢閱。 ????由于考試是限時進行的,對人們短時間記憶、處理復雜信息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高智商的人在考試時特別占便宜。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一個人有個好記性是讓大家非常羨慕的事情。因為大部分考試考查的內(nèi)容有一大部分都是需要牢牢記住的東西。所以對于考生來說,記憶力好是高分的基礎(chǔ)。如果有了好的記性,好的運算能力,好的語言能力,如果你再用功一些的話,考上好大學不在話下。 ????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智商的用處到此為止。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高智商的用途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極少數(shù)領(lǐng)域需要高智商。比如棋類運動就相對來說比較需要高智商。但是,他們對智商的需要也不是不著邊際的。根據(jù)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的測試,國內(nèi)最好的棋手之一常昊的智商是138,有世界圍棋第一人之稱的李昌鎬智商是139,他們的智商屬于優(yōu)秀水平,但沒有達到天才級水平(一般認為,智商大于140屬于天才)。看來,即使最需要動腦筋的棋類運動對于智商的要求也就是夠用即可,并非高到離譜。 ????還有一個領(lǐng)域好像特別需要高智商,就是科學研究。但是,我相信這個領(lǐng)域?qū)χ巧痰囊蟛粫叩秒x譜,起碼不會超過棋類運動員所需要的智商。那么,從事科學研究有沒有一個智商要求的底線呢? ????這個問題好像沒有定論,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一些科研工作者的說法。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張廣厚在小學、中學讀書時智力水平并不出眾,他說過:“搞數(shù)學無需太聰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鉆勁。”達爾文也曾說過:“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對科學的熱愛,對長期探索的堅韌,對觀察的搜索,加上對事業(yè)的勤奮。”近代“控制論”奠基人,大數(shù)學家維納在自傳中說,和他幼年同時被稱為神童的三四個人,由于不勤奮上進,以及其他條件等多種關(guān)系,長大后都無所作為;相反,有些人幼年時表現(xiàn)平凡,但由于后來的勤奮和環(huán)境的熏陶,最終成為科技史上的偉人。 ????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這樣的研究,就是列出各行各業(yè)所需智商的底線。我想,真有這樣的底線的話,棋類運動員應該要求最高,可能沒有優(yōu)秀以上的水平不行。而搞科學研究的人呢?我想中等水平就可以了。 那么,在這兩大領(lǐng)域之外情況如何呢?我想絕大多數(shù)行業(yè)對智商應該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達到及格水平即可。 ????先說說政治這個行業(yè),在美國當總統(tǒng)就不太需要高智商,比如小布什就經(jīng)常被嘲笑智商低。美國賓州羅文斯坦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他的智商是91。老布什只比他略高,為98。 ????智商91和98是什么概念呢?根據(jù)英國和芬蘭科學家做了一項統(tǒng)計,在世界范圍內(nèi),智商最高的人群是中國、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的國民,他們的平均智商高達105。其次聰明的人群分布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他們的平均智商是100。也就是說,小布什和老布什的智商要比至少一半中國人和至少一半美國人都要低。就是這樣一個低智商的人,照樣能當上總統(tǒng),能獲得很高的支持率?梢娫诿绹,起碼在政治領(lǐng)域,對高智商似乎并不迷信,人們更多看重的是政治家的個人魅力。 ????說完政治界我們再看看經(jīng)濟界。我們看到中國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很多都是小學文化的,美國富豪也有小學文化的,比如福特汽車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亨利·福特。很多大學生都聽說過新東方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俞敏洪,老俞的智商也不是很出眾,當年他考了三次大學才考上。 ????也許我們看看世界巨富巴菲特的談話,會對這個問題有更深的認識。美國《福布斯》雜志最近公布的全球200名億萬富翁中,沃倫·巴菲特列第三。當記者問:“你是如何走到現(xiàn)在這一步,成為比上帝還富有的人的?”巴菲特答道: 我怎樣走到這一步說起來也很簡單。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我相信你們聽到這一點一定很高興。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理性。我總是把智慧和才能看作是發(fā)動機的馬力,但是輸出功率,也就是發(fā)動機的工作效率則取決于理性。那么,為什么一些聰明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卻不能獲得他們應該得到的結(jié)果呢?這涉及習慣、性格和氣質(zhì)等方面因素,涉及行為是否合乎理性,是不是自己在妨礙自己。就如我說過的,這里每一個人都完全有能力做我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做比我多得多的事情。 (引自2003年8月《環(huán)球時報》) ?????至于文化、音樂、體育、演藝等領(lǐng)域,對智商的要求應該不會超過政治、經(jīng)濟等領(lǐng)域。 ????由此可見,智商其實并不如我們通常認為的那么重要。世界上的職業(yè)成千上萬,對智商要求高的行業(yè)卻屈指可數(shù)。對多數(shù)行業(yè)來說,你的智商只要正常就可以。那么,智商正常是??什么概念呢?據(jù)一項調(diào)查表明,人的智商(IQ)分布呈橄欖形: 智商在140分以上(天才)的,只有人口的1%; 智商在120—139(優(yōu)秀)的,占人口的10%; 智商在110—119(中上)的占人口的16%; 智商在90—109(中智)的,占人口的46%; 智商在80—89(中下)的,占人口的16%; 智商在70—79(臨界智力)的,占人口的8%; 智商在70以下(智力低下)的,占人口的3%。 ????這項調(diào)查告訴我們,天才和傻子都是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人的智商都在正常水平,也就是說,在夠用的水平。所謂夠用可以借電腦“CPU”形象說明。如果你拿電腦只是上上網(wǎng),寫寫文章,我建議你只要弄一個速度一般的CPU就可以了,沒必要用最高檔的奔4、迅馳等等。 ????接下來我們研究一下劉亦婷早期教育的神話。 ????我第一次給婷兒測智商的時間是1984年2月中旬,婷兒差一個月滿3歲,測出的智齡為5歲4個月,智商為183。凡是語言能力方面的測試題,3-7歲全部通過;常識方面(如“玻璃和木頭有什么不同?”)2-7歲的題絕大部分通過;7歲的7道測驗題只有一道“倒數(shù)三位數(shù)”的題做不出來,還有一些4-6歲組需要小肌肉的題(如畫圖形、系繩結(jié)等)不能通過。 ????這個結(jié)果已經(jīng)夠讓人振奮了———據(jù)心理學家調(diào)查統(tǒng)計,在3歲時,一個心理年齡“早兩年”的兒童是絕頂聰明的,5萬人中才有1個!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67頁) 這段文字成了劉亦婷家長對劉亦婷進行早期教育獲得成功的證據(jù)之一。他們的早期教育真的有那么神奇嗎?我們先來溯本求源,看看劉亦婷在3歲時進行的智商測試到底是個什么東西,看看劉亦婷真的如其家長所說,“絕頂聰明,五萬人挑一”嗎?王小波說過,“根據(jù)我的人生經(jīng)驗,假如你遇到一種可疑的說法,這種說法對自己又過于有利,這種說法準不對!被蛟S劉亦婷的家長應該好好揣摩一下王小波這句話。 ????《牛頓———科學世界》上刊載了一篇題為《智商的誤區(qū)》的文章,對智商測試的起源做了介紹: ????在1904年,比納被法國教育部要求研究一種辦法鑒定那些學習能力有問題、需要特別輔導的小學生;蛘哒f,要找出一種鑒定學生智力高低的辦法。這時候,比納已放棄了從大腦形態(tài)鑒定智力的努力,而改用測試辦法。他發(fā)明了一套與功課的內(nèi)容沒有關(guān)系,只測試學生的推理能力的試卷。到1911年比納去世時,他共發(fā)表了三種智力測試的版本。1905年發(fā)表的第一版只是把測試問題按從易到難排列。在1908年發(fā)表的第二版中,比納把這些問題按“心理年齡”排列。他設(shè)想,對每一個問題,智力正常的小孩要能夠回答的話,最少要有多少歲,這個年齡被當做“心理年齡”。受測試者從為最小的心理年齡設(shè)計的問題開始測試,難度逐漸增加,與受測試者所能回答的最后問題相關(guān)的心理年齡就是這個受測試者的心理年齡。受測試者的心理年齡減去其實際年齡,即是其智力水平。如果心理年齡低于實際年齡,說明未達到同齡人的學習能力水平,那就需要特別輔導。在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登(William?Stern)認為,將心理年齡除以實際年齡,更能準確地反映智力水平,“智商”(IQ)由此誕生。 ????但是比納本人很清楚,他發(fā)明的這套測試,并不是真正在測量智力,“因為智力的好壞是不能疊加的,因此不能像測量線性表面那樣地測量!睋Q言之,智力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多樣化的現(xiàn)象,不能簡單地以一個數(shù)字來表示。而且,比納也很清楚,這套測試所設(shè)定的所謂“心理年齡”,只是許多測試者的平均結(jié)果,并不代表一個真正的實在。在去世的那一年,他警告說:如果根據(jù)測試結(jié)果說一個8歲小孩有7歲或9歲的智力,那只是一種簡單化的、主觀的說法,容易引起誤解,導致其智力測試是真正在測量智力的幻覺。總之,比納測試只是一種實用性的測試,目的是為了發(fā)現(xiàn)學習能力有問題的兒童,并不是真正在測量智力,也不用于對正常兒童劃分智力等級。那些被發(fā)現(xiàn)學習能力有問題的兒童,也不一定是天生如此、不可改變,通過特殊的訓練有可能提高其能力。 ????劉亦婷3歲時做的這個智商測驗正是比納發(fā)明的智商測驗。而劉亦婷家長宣稱的劉亦婷“絕頂聰明,五萬人里挑一”正是這個發(fā)明人所擔心的。他警告說,????“如果根據(jù)測試結(jié)果說一個8歲小孩有7歲或9歲的智力,那只是一種簡單化的、主觀的說法,容易引起誤解,導致其智力測試是真正在測量智力的幻覺!边@是因為,比納測試只是一種實用性的測試,目的是為了發(fā)現(xiàn)學習能力有問題的兒童,并不是真正在測量智力,也不用于對正常兒童劃分智力等級。 ????所以說,劉亦婷3歲時進行智商測試拿到的高分,只能說明她在3歲時的學習能力比同齡兒童要強一些。而她之所以比同齡兒童要強一些,是因為她過早地進行了數(shù)字、語言學習的結(jié)果,而并不能證明她的智力就比其他人高出多少,比別人聰明多少,因為智力實在是一個太過復雜的東西,幾乎是不可測量的。 ????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智力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于智商測試的質(zhì)疑也越來越多。最大的質(zhì)疑是,難道創(chuàng)造性和想像力不算智力嗎?《智商的誤區(qū)》這篇文章還寫到: ????什么是智力?智力是極其復雜的現(xiàn)象,不論是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的角度,都沒有人能對智力下一個能被學術(shù)界公認的、恰當?shù)亩x,更沒有人能夠提出一個關(guān)于智力的理論解釋極其多樣的與智力有關(guān)的種種現(xiàn)象。有些人有很強的分析、推理能力,卻缺乏想像力;??有些人數(shù)學能力很差,但是語言能力很強;有些人言語遲鈍,但是思維反應敏捷;有些人學習能力不強,但是卻善于處理社會關(guān)系……如何能夠客觀地判定這些具有不同的能力的人的智力高低?又如何能夠?qū)哂胸S富的內(nèi)容的智力做線性的數(shù)量排列?許多學者把智力定義為學習能力,但是學什么呢?數(shù)學、語言、圖像識別、音樂、繪畫、處理人際關(guān)系還是野外生存能力?智商測試以及當代其他學習能力測試所測量的,只是數(shù)學、推理和語匯能力,這最多只能說是智力的一小部分。但是智商學派卻認為智商測定的是正常人必有的普遍智力。 ????根據(jù)一項研究,我們一般所指的IQ實際上只是學習知識時所顯示出來的學習能力,可謂之“學業(yè)智商”。然而隨著個體學業(yè)結(jié)束進入研究領(lǐng)域,取而代之的評價標準是“創(chuàng)造力”。另外,智力測試通常由三部分內(nèi)容組成:語言、數(shù)字和圖像。然而,智力的全部內(nèi)涵要遠遠超出這幾項,它包括記憶力、敏感性、邏輯推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觀察力等,哈佛大學一位教授認為,人有音樂、語言、空間、數(shù)學、運動、個人心理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等7種智能,目前的智力測驗是不可能全部測試出來的。 ????正因為智商測試無法準確測量一個人的智力和聰明程度。所以那些所謂的“早慧”者、“神童”往往到了成年,到了研究領(lǐng)域便泯然眾人矣。 ????比如,韓國當年的神童金雄鎬曾一度聞名世界,他2歲就已會讀寫2500個漢字,10歲時IQ高達210。當時他躊躇滿志地對記者說,“我以后會當總統(tǒng)!钡菗(jù)跟蹤報道:作為成年人的他已經(jīng)是一個很平凡的青年。 ????其實劉亦婷的經(jīng)歷也說明了這點。劉亦婷3歲時據(jù)說“絕頂聰明,五萬人里挑一”,可她上學后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 ????小學四年級下學期轉(zhuǎn)學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試,婷兒從轉(zhuǎn)學前的第一名變成了這個班里的第17名,驗證了“天外有天”的話,她坦然接受這個事實,期末又沖到了前三名?汲啥纪鈬Z學校的時候,婷兒小學畢業(yè)成績是年級前幾名,初中入校成績卻是120人中的第89名,我們和婷兒都為擁有這么大的上升空間而感到高興。初中階段婷兒的成績常在1—10名之間波動,高中階段常在1—5名之間波動,她總是樂觀地說:“波浪式前進才符合規(guī)律。”擁有這種心態(tài),學習競賽就是你追我趕的快樂游戲。 ????看著劉亦婷在學校里的成績,班級里的17名,120人里的89名,1-10名之間波動,再想想她“鐵人”一樣的學習狀態(tài),說實話,真的難以讓人相信,這是一個“智商達到183,聰明絕頂,五萬人里挑一”的超級天才。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劉亦婷所謂的成功的早期教育,對她日后的學業(yè)并沒有什么直接的幫助呢?我們甚至可以這樣假定,是其家長嚴格執(zhí)行的“鐵人計劃”,才真正促成了她學業(yè)成績的提升。 ????其實,即便是那些比劉亦婷學習能力高出許多的高考狀元,也僅在考入大學的時候風光一時,卻在畢業(yè)之后泯然眾人矣。因為這些人除了在學習、考試、棋類比賽等少數(shù)領(lǐng)域能夠顯示出比較優(yōu)勢外,在其他領(lǐng)域跟別人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既然在同一起跑線上,大家機會均等,高考狀元泯然眾人矣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慧商何來 ????既然大家進入社會后無法靠智商獲得比較優(yōu)勢,那么,人們是靠什么最終拉開差距的呢?有人也許會說,是靠運氣,靠人際關(guān)系,靠個人魅力,而我認為,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靠頭腦。而必須提醒讀者的是,這里提到的頭腦絕對不是指智商,而是指慧商。 上文提到,慧商標志著一個人的智慧程度。一個人的智慧由思考力和真知識組成。思考?力又可以細分為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 人的智慧從哪里來呢?不是看誰天生腦子快,而是靠后天的思考、學習和實踐。思考與知識結(jié)合,就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思想、新發(fā)明、新產(chǎn)品。當然,如果沒有知識做基礎(chǔ),創(chuàng)造力也無從談起。 獨立思考能力解析 獨立思考能力就是我們用自己的大腦考慮問題的能力,是智慧的源泉。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獨立思考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中華民族,雖然智商不低,但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差。我們用大腦創(chuàng)造出來的財富是遠遠落后于西方民族的。這個問題誰也不要抬杠,也不要拿祖宗的四大發(fā)明來遮羞。你看看周圍,用的、玩的、看的,有幾樣不是西方人發(fā)明的呢? 獨立思考能力有三要素:第一是慧根,第二是自由支配大腦的能力,第三是思考方法。 慧根 慧根是佛教里的概念,這里借用一下。在這里,慧根是指酷愛思考的天性。這里說的“思考”,當然是指那種認真和深刻的思考,比如人生啦,宇宙啦,自然啦,社會啦,政治啦,經(jīng)濟啦等等,楊振寧說過,應該“經(jīng)常思考最根本的問題”,才有望在科學上有所建樹。楊振寧所說的最根本問題,就需要非常認真而深刻的思考。 而且這種對于認真而深刻思考的喜愛還得加上一個程度,就是酷愛,酷愛思考的人應該是什么樣呢?他們是一群以思考為人生最大目的的人。如果不能自由思考,他們簡直會痛不欲生。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生的最終目的不是生存,而在于思考和覺悟的程度。王小波可謂這句話的身體力行者,他在《思維的樂趣》一文里寫到: 插隊的生活是艱苦的,吃不飽,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沒有書看,倘若可看的書很多的話,《變形記》也不會這樣悲慘地消失了。除此之外,還得不到思想的樂趣。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jīng)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我認為自己體驗到最大快樂的時期是初進大學時,因為科學對我來說是新奇的,而且它總是邏輯完備,無懈可擊,這是這個平凡的塵世上罕見的東西。與此同時,也得以了解先輩科學家的杰出智力。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雖然自己總被擊敗,但也有機會領(lǐng)略妙招。在我的同學里,凡和我同等年齡、有同等經(jīng)歷的人,也和我有同樣的體驗。某些單調(diào)機械的行為,比如吃也能帶來快感,但因為過于簡單,不能和這樣的快樂相比。 對于一個愛思考的人來說,一件“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就是,沒有提供“思想樂趣”的書來讀。 正因為有慧根的人酷愛思考,也就是愛動腦筋,所以他絕對不會認為思考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相反,如果有誰限制了他的思考活動,那就是剝奪了他人生最大的快樂,你說他能不痛苦嗎? 為什么這種人天生就酷愛思考呢?這應該跟基因有關(guān),跟性格、大腦構(gòu)造有關(guān)。這種人,除了睡覺之外,他們的大腦就像永動機一樣,會一刻不停的運轉(zhuǎn)。 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有一句名言,“杰文斯看到壺開了,高興得像個孩子似地叫了起來;馬歇爾也看見壺開了,卻悄悄地坐下來造了一部蒸汽機!边@句話里提到的馬歇爾便是一個有慧根的人,旁人認為司空見慣的事物,他卻認為這里面有值得思考的內(nèi)容。 再如牛頓15歲的時候從中學退學,只好回家種田,成了一名地道的農(nóng)夫。但是,這個農(nóng)夫跟通常的農(nóng)夫是不一樣的。人們經(jīng)?吹剿谔镆袄锎舸舻卣局粲兴,或埋頭在小本上急速地寫什么。發(fā)呆是有慧根的一個標志。發(fā)呆的原因就是這個人的大腦始終在不停地轉(zhuǎn)動,不停地思考。如果哪位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特別喜歡發(fā)呆,不喜歡瑣事,那么祝賀你,你的孩子極有可能是一個有慧根的人。 又如愛迪生從小體弱,看起來并不聰明?墒撬且粋有慧根的人,腦子在不停的運轉(zhuǎn)。比如他看到母雞會孵出小雞,就問:為什么母雞能孵出小雞而人不能呢?看到老師在黑板上寫下“2+2=4”,他就問:“2加2為什么等于4?”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慧根的人數(shù)量是極為稀少的,根據(jù)我對周圍人的觀察,數(shù)量應該在千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說,有慧根的人可以說是千里挑一。 大多數(shù)人雖然從大腦機能上講有能力去思考復雜、抽象、深刻的問題,但是他們的遺傳基因里并沒有愛思考這樣的密碼,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會愛上思考,反而會認為思考是件苦差事。 有慧根的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是很受歧視的。在農(nóng)業(yè)社會里,他們往往會被視作懶惰、無用、不務(wù)正業(yè)。而在宗教社會里,他們往往被看作異端、怪物,甚至被燒死。有慧根的人真正揚眉吐氣是在知識社會里。這種社會主要靠大腦而不是雙手來創(chuàng)造財富,所以他們得到了空前的重視,F(xiàn)在,各個國家都在嚷嚷著培養(yǎng)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我們國家也開始大力推進素質(zhì)教育。 沒有慧根的人不會把思考當成樂趣,對他們來說,思考不僅不是樂趣,而且是一種極其惹人厭惡的體力活。所幸,他們可以找到工具來代替他們思考,比如書本,老師等等,他們只需把現(xiàn)成的知識記住即可。 這類人雖然并不“酷愛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只是他們進行的思考往往隨便和粗淺而已。比如想到哪個商店能買到便宜貨啦,怎么拿高分啦,怎么跟上司處好關(guān)系啦??等等。除非有外力強迫或者利益誘惑,他們不會進行深刻、復雜的思考。所以這類學生對那些超出考試范圍的知識、事物,根本提不起興趣去思考。我在北大讀書的時候便見到很多這樣的人,你要跟他談考試范圍里的事情,他簡直聰明絕頂,可遇到考試范圍之外的知識,他無知得就像嬰兒。 “慧根”這玩意兒到底能不能培養(yǎng)呢?能不能通過教育、引導,讓一個天生沒有慧根的人愛上思考呢?我覺得這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就如讓一個愛思考的人愛上逛服裝店那樣艱難。 有一種促進思考的方法是,給一個不愛思考的人巨大的物質(zhì)誘惑。其實現(xiàn)在的高考就是這樣的,有的老師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就是巨大的誘惑,可以讓很多人被迫開動腦筋去思考。但是,高考一結(jié)束,這些人的懶惰又開始了。所以歸根結(jié)底,他們會成為好下屬、螺絲釘,他們也能在呆板的考試中出類拔萃,但是,你永遠不要指望他們會有創(chuàng)造力,會成為思想家、藝術(shù)家和發(fā)明家。 所以我們現(xiàn)在可以弄明白這個事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力上的天才(除體育、音樂、表演等),其實跟智商的關(guān)系不大,主要是要有這種“慧根”。有“慧根”是成為天才的基礎(chǔ)。我們知道,很多按照智商選拔學生的大學少年班都以失敗告終,很多智商很高的神童最終都泯然眾人矣,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弄明白:天才是要有慧根的。 自由支配大腦的能力 一個人有了“慧根”,并非意味著他就具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某種意義上說,“慧根”為獨立思考提供了動力,而且是效能極大的核動力。不過,正如一個武功高強的人被捆住了手腳也難有作為一樣,人的大腦要進行獨立思考必須得有可供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可以說是獨立思考的外部環(huán)境。 很多人的可悲之處,便是即使有“慧根”,有思考生命、宇宙與社會的強烈愿望,卻由于功課繁忙,工作繁忙,或者環(huán)境所迫,根本無暇去獨立思考。因為對于他們來說,生存是第一位的,為了生存,思考的樂趣往往會被犧牲掉。 比如為了生存,王小波只好去下鄉(xiāng)插隊,去忍受無書可讀,無法享受思考樂趣的痛苦。而眾多有慧根的學生為了讀大學,被迫坐在課堂上聽老師乏味的講課。如果一個人的大腦根本就不能供自己自由支配,他也就根本無從獨立思考。 我寫過一篇《大腦爭奪戰(zhàn)》的文章,說的就是這種悲慘的景況。 從我學會發(fā)呆想事起,我的大腦就被人接管了。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最快樂的一件事就是寫作文,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我才稍稍可以讓自己的大腦自由活動一下。而剩下的時間,就是做無聊的算術(shù)題并對一些垃圾文章做無窮無盡的結(jié)構(gòu)分析。六年級的時候,我實在抑制不住發(fā)狂的想像,便在上課的時候,偷偷寫一些武俠、流浪題材的小說。 進了中學,小學時寫的什么武俠小說,流浪漢小說統(tǒng)統(tǒng)收藏起來,開始研究議論文的模板以及高分秘訣。我知道這個時候,我的腦袋已經(jīng)被冥冥中的某個閱卷老師接管。然后,物理化學這樣的洪水猛獸來了,我清楚記得化學老師對我的央求,“你及格一次吧”?墒,對我這樣一個鐵了心要當作家的人來說,那堆化學符號百分之百屬于浪費時間。我也記得物理老師對我的威脅,“你再不做作業(yè),肯定考不上大學”。好在后來分了文理班,老師與我落了個皆大歡喜。 大學跟中學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一群乏味的老師講一些乏味的課程,而且對點名樂此不疲。課堂之外,又是沒完沒了的英語,考級等等。留給自己發(fā)呆的時間實在有限。我清楚記得有一門世界上最尖端的學問叫“漢語音韻學”,這門課世界上只有不超過20人在研究,倒霉的是,我們系就有這樣一位德高望眾的前輩,連系主任都讓他三分。所以他的課年年是必修。我在他的課上補足了所有午覺,而他,則不動聲色的在我的分數(shù)上渲泄一把。 終于工作了。我的第一個工作是一家地方電視臺,在這里,我的大腦又被臺里、市里的領(lǐng)導們接管,每天寫一些諸如“市委X書記指出”這樣狗屁不通的文字。采訪完畢,像*一樣的被趕上餐桌,喝得有些酩酊之后,又像*一樣被拉進卡拉OK廳,跟著一群亂七八糟的人一起哼哼…… 后來回到北京,為各種背景的電視機構(gòu)服務(wù),此時,腦袋又被老板以及各個有審片資格的領(lǐng)導接管。每天寫的東西,經(jīng)常讓我有嘔吐的沖動。 說起來很可悲,我竟然為這樣一個簡單的、能夠盡情地發(fā)呆、盡興地胡思亂想、自己支配自己大腦的自由奮斗了好多年。而更可悲的是,在今后的歲月里,我的大腦注定還會經(jīng)常為別人所支配;我想如果此時,老馬(注:馬克思)乘時光機而來,他肯定會對我說,兄弟,你正是我150年前描述的,被病態(tài)社會異化的可憐蟲。 想想我們的父輩,情況比我們更糟。他們的大腦被大大小小的領(lǐng)導們所接管,他們不知要比我們這代人痛苦多少倍。在《思維的樂趣》這篇雜文中,王小波記述了其父的這種命運。 談到思維的樂趣,我就想到了父親的遭遇。父親是一位哲學教授,在五六十年代從事思維史的研究。在老年時,他告訴我一生的學術(shù)經(jīng)歷,就如一部恐怖電影。每當他企圖立論?,總要在大一統(tǒng)的官方思想體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雞要在一個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樣。結(jié)果他雖然熱愛科學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卻沒有得到思維的樂趣,只收獲了無數(shù)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斷壁殘垣,收到一本名為《邏輯探索》的書里,在他身后出版。眾所周知,他那一輩的學人,一輩子能留下一本書就不錯。這正是因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國人的思想搞得徹底無味。我們這個國家里,只有很少的人會覺得思想會有樂趣,卻有很多的人感受過思想帶來的恐慌,所以現(xiàn)在還有很多人以為,思想的味道就該是這樣的。 雖然我們的境遇比父輩們已經(jīng)改善許多,但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退出歷史舞臺,另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又占據(jù)了我們的大腦。這個新的意識形態(tài)就是功利———包括考試、賺錢、成功等等。有一位哲學家朋友說我們這幫年輕人要經(jīng)歷三次異化。第一次是高考,第二次是事業(yè)、成功,第三次是戀愛。異化的結(jié)果就是我們的大腦被人接管,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而一個個的家長們,對我們的遭遇是完全不會同情的,他們巴不得我們成為不會獨立思考的機器,成為“書呆子”。對此,俞敏洪校長有一番精彩論述: 從古到今,中國的教育體系傳遞出了一種強大的信息,只要讀書就能有出息,只要讀書就能當官,只要考上大學就是有本領(lǐng),只要能出國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說信仰、道德、懂不懂事都無所謂,只要孩子們聽話,好好讀書就行,最后讀書讀得越傻越好。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孩子們一方面沒有學會懂事,另一方面又被各種考試制度所擠壓,最后即使成了人才,也變成了沒用的人才或畸形的人才。 可以說,俞敏洪校長所言正是我所經(jīng)歷的16年教育的寫照,那么,既然我們從來沒有時間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既然我們一個個最終都成了傻子,我們廣博的知識從哪里來?我們自己的思維體系從哪里來?我們的智慧從哪里來?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從哪里來?我們的才藝從哪里來?我們的真本事從哪里來?我們的個人魅力從哪里來? 有一位國家領(lǐng)導人這樣說過:“綜觀世界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史,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都是產(chǎn)生于風華正茂、思維最敏捷的青年時期。這是一條普遍性的規(guī)律!薄叭说乃季S創(chuàng)造活動的最好年齡,一般是20幾歲到30幾歲! 看看這種說法,我們是不是會不寒而栗?自己盤算一下,我們在30歲前都干什么了? 一位網(wǎng)友對我們的成長模式進行了如下總結(jié): 懷孕、出生,自然現(xiàn)象,也許有城里人所謂的胎教; 幼兒園前,聽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話,做乖娃娃; 上幼兒園,聽阿姨、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話,做好娃娃; 上小學,聽老師、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話,做好學生; 上初中,聽校長、老師、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話,做好學生(自己已有一些關(guān)于世界的看法,與教育者想法不一致); 上高中,聽政府、校長、老師、媽媽、爸爸……的話,做好學生,(自己已有一些關(guān)于世界的觀點,與教育者產(chǎn)生沖突,迫于壓力藏而不露); 上大學,聽政府、校長、班主任、老師……的話、做好學生(自己已形成世界觀,你說你的我想我的,形成雙面人); 工作,聽政府、各級領(lǐng)導……的話、做好下屬(以雙面人面對社會); 此時,人已到了25歲左右,基本定型。 孩子們就這樣被按部就班,按照標準培養(yǎng)出來了,可為什么就沒有諸如“創(chuàng)造力”、“想像力”、“藝術(shù)素養(yǎng)”之類的素質(zhì)呢?而更令人感到矛盾和困惑的是:我們的孩子成人之前要求一切聽話;而成人之后,卻要求創(chuàng)造力……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大腦都不能掌握,縱使是天才又有什么用? 創(chuàng)造力解析 創(chuàng)造力是好東西。著《時間簡史》一書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說過:“如果你從事科學事業(yè),你必須有創(chuàng)造力,否則你只是重復無聊的方程式,你永遠也發(fā)現(xiàn)不了新東西”。 那么,創(chuàng)造力究竟為何物呢? 簡單說來,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思維能力,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除了需要想像力外,還需要知識的輔助,所以創(chuàng)造力其實不是一種單一能力,而是集合多種能力的表現(xiàn)。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智力或稱智商并非創(chuàng)造力的惟一決定因素。這也能夠解釋,為什么中國人號稱地球上智商最高的生物,可絕大多數(shù)新思想、新發(fā)明、新知識都不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 為什么智商高的中國人創(chuàng)造力不行呢?難道創(chuàng)造力不是從大腦中產(chǎn)生的嗎? 我覺得關(guān)鍵原因是“創(chuàng)造”不僅要“創(chuàng)”,還要“造”,中國人的想像力并不差,看看《西游記》吧,跟它比起來,《哈里·波特》就是小兒科。而那些極富想像力、花樣百出的各式迷信,中國人可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上У氖,“創(chuàng)造”并非僅指天馬行空、漫無邊際的想法、創(chuàng)意,而是更強調(diào)“造”這個能力。事實上,我們中國人缺的就是這種把想法“造”出來的能力。 為什么會缺乏這種“造”的能力呢?可能跟我們的思維工具———語言有關(guān),跟我們的思維方式———強調(diào)直覺缺乏邏輯有關(guān),跟我們的文化———缺乏科學精神與哲學傳統(tǒng)有關(guān),跟我們的社會———封建專制有關(guān)。甚至有人提出跟地理、氣候、食物有關(guān)等等。 學者黎鳴從歷史根源的角度分析了中國人為何缺少創(chuàng)造力。他說,“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深遠的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后來的佛家都是愚民的,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就是一個愚民的歷史傳統(tǒng),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不要人聰明的歷史,是為集權(quán)專制障目的歷史,所謂君要民愚民不得不愚,所以中國人今天的愚蠢就是官造成的,就是集權(quán)專制造成的;從社會現(xiàn)實來看,你的耳朵所聽到的,你的眼睛所看到的并不能使你聰明,你明明眼睛看到的是鹿,他要指鹿為馬,你明明耳朵聽到的是悲慘的聲音,他偏要歌功頌德! 好在這樣完全壓抑創(chuàng)造的社會已經(jīng)漸行漸遠。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自由,供人們獨立思考、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越來越大。我們看到,一旦在社會、文化等方面獲得足夠的空間,中國人創(chuàng)造力是驚人的?纯蠢畎、吳宇森、徐克這樣的大導演,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大科學家吧。 所以,決定創(chuàng)造力的不僅僅是右腦發(fā)達不發(fā)達的問題,也不是小時候給大腦多少刺激的問題。歸根結(jié)底是社會環(huán)境問題,是教育問題。知道這個道理有什么好處呢?就是能夠?qū)?chuàng)造力這東西有個正確認識———中國人創(chuàng)造能力的低下并非由于大腦功能不足,而是由于種種后天的因素。 想像力豐富僅僅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本條件之一。要想把想像力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造力,使想像中的東西變成新思想、新產(chǎn)品、新事物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還需要一些條件去實現(xiàn)它。這個條件包括知識、思維方法以及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真知識解析 我這里所說的真知識不單指那種與假相對的真知識,而是指真正有用的知識。什么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呢?首先,喜歡學的知識是有用的知識。求知是人的本能,縱使沒有任何考試存在,我們也會自覺地去獵取這些知識。其次,對個人發(fā)展有用的知識是真知識。而知識有用的一個前提,就是這種知識一定不能是“假”的,如果是假的知識,那肯定是沒用的知識。第三,經(jīng)過大腦思考而不是經(jīng)過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愛因斯坦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蓖ㄟ^自己的思考得到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才能為我所用。 不容否認,我們在中學和大學里的確學了很多真知識,也就是有用的知識。但是,很多人忘記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效率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讀書并不是到哪里上班賺錢,而是一種投資,不僅要花錢,還要花時間,我們投資的目的就是想學到對個人發(fā)展有用的知識。既然是投資,我們就要考慮到投資回報的問題;仡櫼幌挛覀兦髮W的過程,說實話,我認為我們絕對做了一件虧本的買賣。我們付出的過多,而所得太少了。 以數(shù)學為例。數(shù)學有3個用處:一是知識,二是智力體操,三是思想。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數(shù)學是基礎(chǔ),多花心思并無不當?蓪τ谖目粕?我覺得學數(shù)學最大的用處除了學會基本的運算知識外,就是領(lǐng)悟數(shù)學思想,養(yǎng)成科學思考的習慣。比如,我們可以在解題過程中領(lǐng)悟歸納、演繹、歸謬、反證等思考問題的方法。 可我們?yōu)榱诉@些有用的知識花了多長時間學數(shù)學呢?12年!在這12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在反復記憶那些公式、定理等等,反復進行智力體操。可是,我為什么靠數(shù)學來鍛煉智力呢?我去下棋好不好?那玩意兒不比做數(shù)學題需要動腦筋? 目前中小學的數(shù)學教育就是智商迷信的產(chǎn)物。根本就沒有弄清楚智商和慧商的區(qū)別。文科生學數(shù)學關(guān)鍵是提高慧商,關(guān)鍵是用數(shù)學引導大家養(yǎng)成科學思考問題的習慣,F(xiàn)在的數(shù)學教育則本末倒置。把智力體操和知識灌輸當成了學數(shù)學的目的。所以,我們大把大把寶貴的時間被浪費掉了?纯磩⒁噫冒桑粋文科生為了提高競爭力竟然要參加什么“奧數(shù)”班,在這種情況下,她還能有什么時間去娛樂、去體育、去挖掘特長呢? 學生大量的時間都浪費掉了。無用的知識和低效的智力訓練擠占了我們娛樂、體育、交友的時間,讓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令人驚詫的是,我們依然沒有變聰明,沒有變得有智慧,仍然沒有創(chuàng)造力。現(xiàn)在是市場經(jīng)濟了,什么都要講投入產(chǎn)出吧,為什么我們投入這么多所得會如此之少呢??因為在學校里真正能使我們聰明起來的慧商教育幾乎是空白。不教你邏輯,不教你如何正確思考問題,不教你真正跟社會實際貼近的有用知識,不讓你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知識,不給你創(chuàng)造機會去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不給你時間和空間去獨立思考,不給你質(zhì)疑的機會,不給你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時間和空間。 小結(jié): 讓人羨慕又讓人欣喜的是,眼下,慧商教育被漠視的局面正在逐漸得到改觀。教育部門提出的研究性學習的教育策略,提出的新課程標準,可以說是素質(zhì)教育在智商和慧商教育方面的深化和細化。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更明確了,可操作性更強了,這都可以歸功于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引入。我相信,隨著研究性學習在我國中小學校的普及,將會極大地提高我?國中小學生的慧商水平。 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很多家長對研究性學習是有疑慮的,因為他們擔心,搞研究對于提高一個人的考試成績沒啥幫助,而且,有些家長認為一些教師自己的研究能力都有限,能指望他教出像樣的研究素質(zhì)嗎?這些顧慮固然有道理,但問題是,在現(xiàn)有的社會條件下,一個人如果沒有研究能力,如果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便是讀了大學又能怎樣?如今,讀大學,即便是讀名牌大學,甚至留學海外,也并不意味著能夠獲得人生的成功!氨贝髲U物”和“海待”的出現(xiàn)不就是這種現(xiàn)實的寫照嗎? 其實,對于今天的家長和學生來說,已經(jīng)別無選擇。 情商的誤區(qū) 魅商,標志著一個人個人魅力的水平,討人喜歡的程度。個人魅力包括人格魅力,性格魅力,外形魅力,氣質(zhì)魅力,思想魅力等等。一個情商高的人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但未必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而魅商高的人則一定是個受人尊重、討人喜歡的人。魅商和情商是有著很大不同的概念,下面概述一下兩者的區(qū)別。 情商這個概念與智商、慧商、魅商這些概念一樣,是個邊界非常模糊難以界定的概念。??讀者沒有必要在概念里繞來繞去,只需關(guān)注通過這個概念傳達的思想即可。 情商就是EQ(Emotional?Quotient的簡稱),是自1995年起在國際上流行的一個心理學名詞,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戈爾曼撰寫的《EQ》一書。 戈爾曼指出,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智商IQ至多只能解釋其成功因素的20%,其余的80%則歸因于其他因素。其中,關(guān)鍵因素是“情商EQ”。情商主要指以下幾個方面: 自我激勵,百折不撓; 控制沖動,延遲享受; 調(diào)適情緒,不易煩惱; 善解人意,充滿希望。 戈爾曼曾做過一個“延遲享受”的實驗,他找來一批4歲的孩子,給他們每人一塊糖,并告訴他們?nèi)裟艿戎鞒秩嘶貋碓俪赃@塊糖,則還能吃到第二塊糖。戈爾曼悄悄觀察,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只等了一會兒便不耐煩,迫不急待地把糖塞進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則很有耐心,而且很有辦法,想出作游戲啦、講故事之類種種方式拖延時間,分散注意力,最終堅持到主持人回來,得到了第二塊糖。戈爾曼又對這批孩子14歲時和進入工作崗位后的表現(xiàn)進行了跟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晚吃糖的孩子數(shù)學和語文總成績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120分,而且意志堅強,經(jīng)得起困難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這個實驗說明,能夠抗拒欲望,延遲享受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其實參加高考的過程本身就是鍛煉一個人情商的過程。你看,學習的過程壓力很大,困難重重,如果沒有“自我激勵、百折不撓”的精神很難堅持下來;同時,學習的過程又是艱苦的,要克服許多情感的、享受方面的沖動,家長們巴不得孩子們都變成苦行僧;然后,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諸多煩惱也需要壓抑,否則會影響學習的,這可不得了。我們經(jīng)?吹竭@樣的典型事例,一個情商出色的人靠“頭懸梁、錐刺股”的努力,在智力條件稍差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勤能補拙”,考出理想成績。 可見,情商主要強調(diào)的是一個人的把握自己情緒和意志的能力。這無疑是當代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許多家長的誤區(qū)是,將情商的作用過分夸大,把那句夸張的廣告語“人的成功是20%的智商加80%的情商”奉為圭臬,所以,一提到培養(yǎng)孩子,張口閉口就是智商,就是情商。他們忘記了情商這個概念無法涵蓋的一項人人需要的重要素質(zhì),那就是魅力。 很多家長和老師,執(zhí)著于打造孩子的情商,而往往忽視培養(yǎng)孩子的個人魅力。這實際上還是應試思維在作怪。應試思維的最大弊病就是急功近利,很多家長往往只考慮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對于孩子是否討人喜歡,是否具有人格魅力、性格魅力、外形魅力、氣質(zhì)魅力甚至思想魅力根本是不聞不問的。這些忽視個人魅力培養(yǎng)的孩子往往思想委瑣,動作笨拙,表情木訥,毫無個人魅力可言。這些人或許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成為狀元、榜眼、探花,可家長對他們的培養(yǎng)真的能算成功嗎? 魅商何來 衡量一個人魅力大小的重要指標就是魅商。它主要強調(diào)一個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著名的詩人約翰·唐曾說:“沒有別人,你即是一座孤島。”也許,每一個人在這個廣闊的世界上,都能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天地,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小天地都是相互聯(lián)系、彼此依靠的。有人說,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使人與人之間彼此隔絕,使人們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但我認為恰恰相反,互聯(lián)網(wǎng)空前擴大了人們的交往圈子。人與人之間從來沒有這樣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過,網(wǎng)絡(luò)論壇,QQ等即時聊天工具,電子郵件,使得古人“天涯若比鄰”的夢?想成為現(xiàn)實。可以說,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便捷、密切,我們更加需要從他人那里獲得尊敬和滿足。而個人魅力正是獲得這種尊重和滿足的關(guān)鍵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很容易看出身邊誰有“魅力”,誰沒有“魅力”。因為有魅力的人似乎有一種特別的力量,他感染著你,吸引著你,使你羨慕,要你模仿。 拿破侖·希爾指出:“有魅力的人,人人都愛和他交朋友;和有魅力的人相處總是愉快的。他好像雨天的太陽,能驅(qū)除昏暗。人人都樂于為他做事,他也能要一個人做別人連做夢都想不到的事。一個人能否成功與他的個人魅力有密切的關(guān)系,那些能夠成功地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往往擁有能招財進寶的個性。良好的個人魅力是一種神奇的天賦,就連最冷酷無情的人都能受到他的感染! 許多成功人士在談及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時,都把自己的成就歸功于樂于助人、親切隨和的性格,他們因此而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為自己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林肯的合伙人亨恩頓先生在談及林肯時曾說:“當林肯先生的住所里擠滿了人的時候,他會把自己的床位也讓給別人,而他則到店鋪的柜臺上去睡。無論誰向他求助,他都會慷慨地予以幫助!绷挚系倪@種樂善好施的性格終于為他贏得了人們的愛戴。 魅力何來?魅力來自一個人的外表和容貌,來自一個人的氣質(zhì)和風度,來自一個人的性格和內(nèi)涵,來自一個人的人格和思想,也來自一個人的學識和智慧。這幾個方面都很重要,一個魅商高的人在這幾個方面都會有突出的表現(xiàn)。 如果說,在所有魅力中,能夠選出一種最持久最能打動人的魅力的話,我認為這種魅力是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具有的聲望和感染力,其來源是一個人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一位德國的哲學家說過:“人格的魅力價值來自于他個人所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zhì)!?貝多芬也說過,“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jīng)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shù)以外也是道德! 一個最富人格魅力、有著高尚品格和道德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具有博愛精神的人。他有一顆善良、博大、寬厚的愛心,在愛自己的同時,也由衷地去愛家人,愛朋友,愛同事,愛鄰居,愛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只有學會無私真愛的人才會散發(fā)出永恒持久的魅力。羅曼·羅蘭說過,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shù)家,偉大的行動者。愛因斯坦便是一個品格高尚、極富人格魅力的偉人。他在下面這段話中集中表述了他的博愛思想: 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guān)系著我們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jié)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lǐng)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lǐng)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儉樸的生活,并且時常為發(fā)覺自己占有了同胞的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 用博愛之心去愛這個世界所有的人,這可能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這也是人格魅力的一項重要源泉。這種魅力與天賦的能力無關(guān),是人人都能夠獲得的。但是,今天的學生中具有博愛精神的微乎其微,他們中的許多人境界委瑣,醉心功利,自私狹隘,蠅營狗茍。這樣的學生不僅毫無人格魅力而言,而且面目可憎,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一位大學生這樣批判他的母校:“一個學校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文化建設(shè)不是光說說就行的。本來工科的學生入學考試的時候語文分數(shù)高的就不多。思想道德課就沒幾個人學。到了大學,一味的學習小圈子里的技術(shù),又把技術(shù)和功利直接掛鉤,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的也只能是一個個鍍金的工匠。思想的干涸和人格的枯萎是致命的殘缺。我覺得學校這方面做的不夠! 清華大學教授徐葆耕在《關(guān)于校訓的解釋》一文中寫到:我們鄙視那種畏縮不前、懦弱頹唐、耽于名利、甘居末流的猥瑣品格,它們是同“清華人”的稱號不相容的!欠N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狹窄、蠅營狗茍等卑下品格都是同“厚德載物”的要求相去甚遠的。 科學家王選也認為,高科技時代取得成就的重要障礙是性格孤僻、自私和不合群等等,這些負面人格需要在青少年時代加以糾正。 除了博愛之心外,在今天的社會中,人格魅力的另一個主要來源是誠信。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在給大學生做演講時特別強調(diào)了這點。他說:“人要創(chuàng)造機遇,要得到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機遇,重要一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F(xiàn)在有好多年青人,為了短期利益和短期行為就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最終結(jié)果還是害了自己。中國社會正在走向現(xiàn)代化,特別是市場經(jīng)濟,中間的最重要素質(zhì)就是誠信。一個不誠信的人,或一個誠信記錄不好的人,社會是不接受的。” 微軟公司中國研究院第一任院長李開復在寫給中國學生的信中也提到,中國學生和青年人最需要重視誠信問題。茲引如下: 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曾有一位剛被我提拔的經(jīng)理,由于受到下屬的批評,非常沮喪地要我再找一個人來接替他。我問他:“你認為你的長處是什么?”他說:“我自信自己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蔽腋嬖V他:“當初我提拔你做經(jīng)理,就是因為你是一個公正無私的人。??管理經(jīng)驗和溝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學習的,但一顆正直的心是無價的!蔽抑С炙^續(xù)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溝通技巧方面給予他很多指點和幫助。最終,他不負眾望,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人才。與之相反,我曾面試過一位求職者。他在技術(shù)、管理方面都相當出色。但是,在談話之余,他表示,如果我錄取他,他可以把在原來公司工作時的一項發(fā)明帶過來。隨后他似乎覺察到這樣說有些不妥,特作聲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這一番談話之后,對于我而言,不論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樣,我都肯定不會錄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準則和最起碼的職業(yè)道德:“誠實”和“講信用”。如果雇用這樣的人,誰能保證他不會在這里工作一段時間后,把在這里的成果也當作所謂“業(yè)余之作”而變成向其他公司討好的“貢品”呢?這說明,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 在美國,中國學生的勤奮和優(yōu)秀是出了名的。曾經(jīng)一度是美國各名校最受歡迎的留學生群體,而最近,卻有一些變化。原因很簡單,某些中國學生拿著讀博士的獎學金到了美國,可一旦找到工作機會,他們就會馬上申請離開學校,將自己曾經(jīng)承諾要完成的學位和研究拋在一邊。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經(jīng)使得美國一部分教授對中國學生的誠信產(chǎn)生了懷疑。應該指出,有這種行為的中國學生是少數(shù),然而就是這樣的“少數(shù)”,已經(jīng)讓中國學生的名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另外,目前美國有些教授不愿理會部分中國學生的推薦信,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推薦信根本就出自學生自己之手,已無參考性可言。這也是誠信受到損害以后的必然結(jié)果。我在微軟研究院也曾碰到過類似的問題。一位來這里實習的學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結(jié)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結(jié)果別人卻無法重復。后來,他的老板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挑選,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結(jié)果的數(shù)據(jù),而舍棄了那些“不太好”的數(shù)據(jù)。我認為,這個學生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學術(shù)突破,也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員。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歡貪小便宜的人。他們用學;蚬镜碾娫挻蛩饺碎L途、多報銷出租車票。也許有人認為,學生以成績、事業(yè)為重,其他細節(jié)只是一些小事,隨心所欲地做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邊的所謂“小事”,往往成為一個人塑造人格和積累誠信的關(guān)鍵。一些貪小便宜、耍小聰明的行為只會把自己定性為一個貪圖小利、沒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終因小失大。中國有“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很值得記取。 以上我從不同角度談了魅商的問題。魅商雖然重要,但與智商、情商、慧商不同,它不能反映到試卷上。于是,很多家長認為培養(yǎng)這種素質(zhì)是一項奢侈的行為。劉亦婷的家長便是這樣的思維,在劉亦婷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劉亦婷喜歡與同學們聊天。劉亦婷的家長便認為,這是一種奢侈的行為,按照他們的理論,對于高考來說,交友能力并非劉亦婷的“短板”,是無需提高的。但他們忘記了,與朋友的聊天、交流,恰恰是培養(yǎng)一個人個人魅力的重要途徑。朋友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忠實地反映出自己在為人處事、談吐氣質(zhì)方面的表現(xiàn)。 如今,由于魅力無法通過試卷考查,很多家長都把這項人生的必修課從孩子的課程表中刪除了。他們關(guān)注的是智商、情商,因為這兩項素質(zhì)的提高能夠立竿見影地得到高分。劉亦婷的家長便經(jīng)常自豪地說,我們收獲了一個在智商和情商方面都很出色的孩子。誠然,單就考試而言,這兩項素質(zhì)似乎足夠了。但對于人生的成功與幸福而言,這兩項素質(zhì)遠遠不夠。 魅商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現(xiàn)代人獲取成功的一項最重要的素質(zhì)。青少年時期是培養(yǎng)魅力素質(zhì)的絕佳時期,很多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便來自青少年時期的培養(yǎng)。有一句名言說:“習慣是一條巨纜———我們每天拆掉其中一根線,最終我們也無法弄斷它!?奧古斯丁也說過,習慣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這兩句話是說習慣的頑固性,可以說,青少年時期養(yǎng)成的好習慣會受益終生,反之,壞習慣則貽害無窮。培根說過,“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蔽乙恢毕嘈,試卷考不到的,社會一定會考到。急功近利的學習者總有一天會受到社會的懲罰。愿富有個人魅力的學生越來越多的在我們國家出現(xiàn)。 結(jié)語 智商和情商能夠決定考試的成功,但并不能決定人生的成功。人生的成功需要智、情、慧、魅四商皆佳。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是兼顧四商的教育。如果只專注于智商和情商這兩項,你的孩子便會有很大的素質(zhì)缺陷,在今天的社會狀況下,這種有素質(zhì)缺陷的人才也許只有在螺絲釘?shù)膷徫簧舷プ约海y以成為領(lǐng)時代風騷的一流人才。 這些年,我們的家長夸耀自己的孩子時往往會說,看,我的孩子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實?際上,這個評價不能說明這個孩子的培養(yǎng)是成功的,也不能說明這個孩子會成長為一流人才,只有當家長自豪的說,我的孩子魅力、情商、智慧、智力俱佳時,這個孩子的培養(yǎng)才是成功的。 一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通常要花掉16年的時光。如果這16年的時光僅僅消磨在一個名校的光環(huán)或者大學的文憑上,這樣的投資可謂極大的失敗。 16年,只要教育得法,不管在什么樣的學校就讀,我們都應該能夠收獲一個四商俱佳的高素質(zhì)人才。